三国前传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藁里行

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起因无非几种:
军阀割据,连年征战,最后一个最强有力的代表平灭其他势力,建立新的中央政权。代表:秦始皇统一全国、宋太祖黄袍加身;
政权腐败透顶,民不聊生,以至于大规模农民起义,而农民阶级自身又没有建立政权、组织生产的能力,最后还是由较为进步的地主阶级政治集团的开创者收拾局面,甚至让外族趁机入侵,建立新的政权。代表:唐朝的灭亡、东汉建立、明朝建立、清朝建立。
权臣发动宫廷政变。比如:司马氏夺取曹氏的政权。

短短的一段三国,可算是把这几种情况都做了一次演习。开始是东汉政权腐败透顶,激发了黄巾军起义;十常侍专权,国舅何进奉命“护驾”,却落得个“犹豫不敢 断,己亦先受殃”的下场;董卓趁虚而入,焚毁宫殿,祸乱宫廷,把个洛阳变成了一片废墟;接下来各地军阀联合讨伐董卓,却又各自维护势力,明争暗斗,逡巡不 前;曹氏趁机平灭各地军阀,而孙刘又趁机在南方建立政权;最后,曹氏自己的政权又被司马父子在宫廷中轻轻夺取。
一场场的战火纷飞焚烧着大汉的文明、一次次的兵戈铁蹄践踏着黎民苍生,一曲曲的悲歌随着洛阳废墟中的丝丝烟气无声地漂荡着: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关东义士“,以袁绍为盟主,兴兵讨伐董卓、吕布集团。各方将领都做出团结一心的样子,效法周武工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除奸诛恶,匡扶汉室。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是,这大好形势中,却蕴藏着破败的根源。原因就是这些将领,自身就是腐朽制度下滋生出的军阀,即使没有董卓,他们自己中的某一个就会去做董卓。军事联盟 成立了,灭掉董卓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这些人就不能不”放长眼光“了。灭掉董卓之后,自己该何去何从呢?自己出兵出力,夺得的胜利果实,自己能吃掉 多少呢?一时间,各位”义士“互相观望,裹足不前。直至纵败盟毁,为了争夺霸权,图谋私利,竟至互相残杀起来。
势力强的人控制了郡国,其次的则盘踞在小的城池中,势力弱的还要在乡间结聚人马(曹丕语)”天下“何在?”天下“为何物?在军阀的眼力,天下就像盘中之食,势力强、动手快就抢到大份,否则就只能抢到小份,甚至什么也抢不到,连自己的血肉也要成为别人的口中之食。
袁叙在给袁绍的信中写道:“现在的局势已经是疲敝不堪,而天意则对于咱们袁氏家族情有独钟,并且降下符应。”袁绍不仅要做强者,还要做皇帝,只是现在还是个不公开的秘密。袁术更是想做皇帝,几近痴迷,后来,他也果真给自己加冕了。
  曹操在日后回忆起这一段时期,也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我,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称王称帝呢!”

单纯的军国主义,在历史上从来没有成功过。即使建立了政权,也会迅速被天下人的共愤所颠覆。从秦始皇,到成吉思汗,到希特勒,都是如此。他们都是军事天才,而董卓和袁绍,却无论如何也和”军事天才“这几个字沾不上边。
曹操,原本是个天真的、对王权怀有幻想的人,要做一名爱国爱民的贤臣。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而触犯了权贵的利益。然后回原籍,拉起队伍,走上武装的道路。从温文尔雅的书生,一变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曹操语)
在高官们眼里,他是"奸雄",但在历史眼里,他是能臣。在政治上,他迎回献帝,固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也得到了士人阶层的拥戴;在经济上,他兴置屯 田,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阻止豪强夺取农民土地。在曹氏父子的治理时期,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可以说这两项政策,是曹操成功的基础。
这就是曹操和袁绍等人的差别。一个固然心有野心,仍然怀着治理天下的理想;一个却只想着武力夺取天下,当皇帝,拥有最高权力。袁绍们只知道拥兵自重,争夺山头,谁也看不到决定成败的根本问题——农民和土地。
到此,才是真正的三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