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大决战


两年前根一位前辈闲聊,谈到国内几家大公司的争夺,我问了一个问题:gcd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
三大战役辉煌壮丽,一群土兵硬是击败了全副美式武装、经过了抗战洗礼的国军。更加奇怪的是,分明国军人数更多,反而每次都是被共军围而歼之。
电影里的国军,派系林立。蒋介石和各地方将领之间根本就失去了信任。辽沈战役,国军的主帅是卫立煌。可是在电影里,几乎没有卫立煌的戏份,似乎他这个主帅 就是摆设,自始自终没有发出过一道作战命令,全是老蒋在操作;在战役最后,杜聿明和廖耀湘一致认为应该撤回营口,保存一个军团实力,可是不敢对蒋介石提 出,只好拟定了一个即有退路、又可以按蒋介石要求收复锦州的方案。结果廖军团糊里糊涂的全军覆没。正如林彪说的“他撤回营口也好,撤回沈阳也好,五天前干 什么去了”。淮海的战役更差不多白捡的胜利,仅最后杜聿明撤退,已经定好了方案,解放军根本追不上 他,眼睁睁看他要撤过长江,结果他走到半路老蒋又改主意命令他去救黄维,杜聿明收到命令就说“这下完了!”结局是明摆着的。平津战役,蒋介石头脑还算清 醒,命令傅作义南撤。如果傅作义真的南撤,淮海战场的局势立刻就会逆转。可是傅作义舍不得他的嫡系35军,迟迟下不了南撤的决心。等35军被吃掉了,对傅 作义的合围也形成了,想撤也撤不走了。
这就是国军:上层乱,下层整。上层混乱: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中央指挥不动;中央对地方集团又不信任,越级下命令给下层嫡系将领。整个作战指挥体系乱七八糟,似乎一个个的军团都等着被包围被吃掉。下层严整,因为国民党五大主力的哪一支军队战斗力都挺强,无论装备还是战术。
反观共军:上层整,下层“乱”。上层以毛、朱、周、刘、任组成的中央军委,坐镇西柏坡指挥全国战局。这个“军委”从来没有亲临战场,但从这个军委发出的命 令部署,和真实的战役进程几乎完全符合。军委以下就是各个野战军总司令;再往下是纵队司令。如果把“纵队”以上称为“上层”,那么共军的这个上层体系可以 说得上是“如臂牵手、如手连指”。而共军的战略方针就是“运动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所以到了师、团一级,机动性就很大了。围歼廖耀湘、碾庄会战,完全 就是一场混战,师找不到团、团找不到营。林彪的命令“找到廖耀湘就行”、“哪有枪声往哪打”。共军的人马是短短一年的时间膨胀起来,这个的军队任何一支拉 出来恐怕都无法和国军的战斗力同日而语。

人类战争持续了几千年。军队的武器发生了巨大变化,简直没有人能预测到下一个十年,人类会用什么样的武器打仗,但是《孙子兵法》却仍然被全世界的军事学院 研究着。因为,武器即使制造不出来,也可以买到、抢到,甚至偷到。但是方法论,却是每经过一次实例验证,就象镀了一层金,永远都有领悟不完的智慧。学《孙 子兵法》,真正的价值并不是这个几千字的兵法,而是这个学习和领悟的过程。——就象技术,无论多么先进的模型,只要被研究出来,被投入使用也不过就是几天 的学习时间。技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现在的先进技术,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现在的研究热点,不知不觉就已经被人抛弃,被竞争对手抛弃。
如果说人才,那么国军的人才很多。绝不能认为蒋介石没有才能,从北伐开始,到收拾天下军阀,蒋介石的军事才能也算的上“人中之龙”。卫立煌、杜聿明、傅作 义、“李白”,其实个个都是名将;CC、戴笠也算得上人才,抗战时期,军统、中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许就是因为人才太多了,所以才没有了“梯队”,才变 得四分五裂。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