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在国内学过哲 学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给出一个回答:从实践中来。诚然我可以相信一切意识和智慧归根结底都是从实践劳动中产生,但是给出这个回答的那位伟人在四五十年 前犯了一个错误,把整整一代青年学生赶去“上山下乡”接受“实践”。我相信他不会对青年学生天生有种仇视。他的本意也是希望这些青年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悟 道,能象他自己那样拥有智慧,可现实的结果是:这个错误害了一代人!
按照“白马非马”的逻辑,只学一种哲学 就不能称之为“学过哲学”。因为哲学也应该是可证伪的,比如“循环式上升、交替式前进”、“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是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是个 严肃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有三个来源: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除此以外,也受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物理学、化学、进化论。比如质变与 量变的规律,其论证的依据很多来自于化学分子的组成而导致不同化学性质的现象。但是,遗憾的是,世上万物并非都像“化学分子”那么简单,尤其是“人的生产 劳动”本身——这也是因为复杂性的增加而导致了“质变”。比如,量和质的相互转化,如何解释两个人同样的努力、同样的方法,却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的生 产、团队合作、个人奋斗、企业成长等等事务中,是否还遵循着“内因为根据、外因为条件”和“质变量变互相转化”的规律?
客观地说,这些问题不足以推翻马克斯哲 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哲学是为了给人智慧,为了指导人生产劳动。否则,学哲学就没有意义。虽然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是谬论,但至少可以说明这门哲学“不够 ”。这门哲学只是在人类现代化大生产刚刚兴起时期的思想启蒙学说,当时的规律和现在的规律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就象我在小学时,看同学们踢足球,没有阵型、 没有战术配合,一群人呈扇形追着球跑,人高马大的跑最前面,弱小的跑后面;而到了大学,再踢球赛就能清楚地看出前锋、后卫、中场,以及阵型是433还是244。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已经成了和“上帝保佑”一样,虽然人在面临问题的时候都会想到,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只是一个从事IT技 术的工程人员,所以我给出的只是在处理一个企业规模的技术问题时寻找答案的方法。以马克思的解释,“技术”和“科学”是不同的,科学是在解释世界,而技术 是要改造世界。某种意义上,技术人员面临的问题都是新问题,想找到的答案就是“如何去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环境下,“正确思想”就是“正确的实践 方法”,如果也要靠“实践出真知”,那么这个问题就陷入实践->实践->实践->…的无穷循环。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埋头苦干一番,结果不了了之”的经历。
“正确的思想”当然是“想”出来的。就象打架有招数、有内功、外功、刀法,想也有想“法”。
“直觉”是想“法”中的王者。
所谓直觉,就是在遇到问题时,说不出具 体的根据、没有什么原因,“想当然”地认为答案就应该是某某。那这岂不是很不可靠吗?事实上,只有“直觉”才是发挥出人脑最大潜力的思维方式。人脑是一个 超级的并行计算机,人从生命存在开始接收到的一切刺激、一切信息都存在大脑中,在这个庞大的计算体系处理下,形成了人的意识、潜意识。所以人在用直觉思考 时,并非毫无根据随便判断,而是调用了大量信息快速地做出了判断。这就像武术家,在与人过招时,完全就是“全身本能化”,哪有时间去考虑一拳怎么打才是“ 最优的”?只因为他受过特殊的训练,本能的一出手,就是最优的。
受的训练越高级,武功就越强。就象“独 孤九剑”,写出了剑法中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后发而先致。但是武侠小说不过是童话而已,把学到这样的剑法归功于“奇遇”。事实上,多么天才的人也不可 能一夜之间就从下三流一跃进入最高境界。他必须苦练,让自己的身体包括肢体长短、力量、反应速度适应这些招数,而好的招数也是最能发挥人体潜力的招数,此 所谓“人剑合一”。
直觉当然不能保证都是对的。在同一个技术问题上,William Chang的直觉可能80%是正确的,我的直觉可能50%是正确的,一个newbee的直觉正确的概率可能就是0。 但是有一定的正确率就够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过是“以一定的概率”。人们不用万有引力定律和机械运动原理,也知道抬起腿落下会向前走一步,这是心智正常 的人都不会怀疑的事,但也只不过是“正确的概率比较高”而已,毕竟还可能出现脚下打滑的情况。所以一个成了领域“专家”,换一种说法就是:他拥有了比较高 正确率的直觉。
培养在一个领域内的直觉,最好的方法就 是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思考和实践——当然,还是实践,同时还有思考。或者说,思考就是一种深层的实践。实践,对外是在改造社会,对自己而言就是获取信息。而 思考,就相当于把这些信息进行编程,加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不加思索或者不会思索的人,就象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读书虽多却不能成材。工作,对我而言第一目 的就是悟道,只有在这个目标上有所收获,才不会遗憾“失去了青春、失去了机会、挣了一点可怜的数字和一个title”。
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努力了很多天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反而停下来干了两天其他的事情、或者被人“打扰”了一阵,再回到问题上时反而豁然开朗了。那正是因为,持续的思考,使得即使停止了显式的实践,潜意识里也还在继续,而且潜意识里的思考反而更加纯净,不受杂念干扰。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悟性高、有的人悟性差 呢?这个问题我还没找到答案。只能说它和人的天分和经历有关。爱因斯坦从小被当作低能儿,喜欢一个人看蚂蚁上树、看天空云卷云舒。也许这和东方哲学的一种 说法类似:要成大器,首先要学会理解宇宙苍生。只要用心理解,蚂蚁、叶子、云彩、闪电、风,一切都有生命,一切都有它们运行的规律。能和风云雷电交流沟通 的人,又何须在乎“语言表达”呢?苹果落地,只是一个现象,在语言中,把这样一个东西叫“苹果”,把这样的动作叫“落地”,而牛顿却给了它另一个解释“引 力”。
以下列出的思维活动形式每时每刻都在意识和潜意识中进行着。“悟性高”的人也许就是哪些经常做这种思维训练的人,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思维招数,这些思维招数在他们的大脑已经养成本能,一遇到信息就自动地调用各种功能单元去处理。
1)“正”诀:正即正向思维、递推、层层深入。
演绎:按照一般规律来研究具体问题,预测问题发展方向的方法,称为演绎。
强攻:正面 进攻,决不转化问题,不走捷径。在很多时候,强攻是一种大巧似拙的方法。在这点上,许多成功的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就是实例。比如华为、创业时期的方正,铁 口钢牙啃技术,有了技术难关就组织人力攻克。外国人为什么技术发达?因为外国人笨,脑子不会打弯,遇到问题就解决。相反许多中国企业,重运营重销售,而轻 技术轻质量,有了问题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关系”“运营”“潜规则”上,所以中国企业的平均年龄只有两年多!百度在这点上做得已经不错,但是仍然缺乏魄力, 过早的过于刻意地去适应中国潜规则。
递进:从目前的一步为起点,以更深的目标为方向,一步一步深入称为递进。
诊断:诊断的推理逻辑是:A->B, B => A。这是一种逻辑上不成立的推理,但是在医生诊病时经常用到,通常是:导致症状B的有若干种可能的病因,根据B罗列出所有可能的A,再逐一推翻。良医诊病,通常要详详细细问清楚所有的症状、生活习惯、性格、甚至生活环境等等,根据这所有的一切推理出最有可能的那个病因。
2)“奇”诀:奇,即不合常识、不按常规。
理想:就是把一些不相关的因素去除,假想出一种理想状态、极端状态。比如:把一颗石头扔出去,会在前方落下;再用力一些,会在更远的前方落下;那么,如果用非常非常大的力气仍,会若在哪呢?——这就是“第一宇宙速度”的由来。
错乱:错乱既是胡思乱想,天马行空、任意驰骋、荒诞不经。比如苹果落地,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现象,而牛顿却问出了一个荒诞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不落到月亮上去”?
灵感:就象在纷乱中突然闪现出最具创造性的突破。
等效:等效也是一种出奇制胜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晰。比如: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容器的体积。
跳跃:如果感觉已经进入了迷宫、转盘,开始迷乱、打转,就该一步跳出圈外,哪怕从新开始;或者发掘已经没必要再按步就班的思考,就应该一步到位。
3)“反”诀:反,即制造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反”也是“奇”的一种。
逆反:也就是“南辕北辙”、抱薪救火、 明知故犯,看看到底会怎样。人的思维都是有盲点的,人从小到大活在各种各样的谎言中。所以有时越是在感觉“不可能”的地方,越有正确答案。比如,总认为一 个因素是不可量化的……肯定是不可量化的……,那么要是试图把它量化了又会如何?也许就很成功的量化了!
反证:是一种特殊的逆反方法,用于证明问题。
否定:否定的推理逻辑是NOT A,当想到一个方案是,用挑剔、苛刻、尖酸的眼神去看待它,否定它。这是一种自我否定,“当头棒喝”。当然也可以去否定别人、批判权威。
4)“联”诀:联即倾向于把因素联在一起,或者找共同点、或者找一般规律、或者互相交叉渗透。
比较:把差异较大的东西放在一起考虑比较,称为“对比”,重点在找相同点;把相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考虑比较,称为类比,重点在找不同点。
归纳:从具体的case中找到一般规律。
综合:从部分到总体的方法称为综合。在补丁太多、分支 太多、组合爆炸的时候,为什么不能用一个整体的方法比如曲线拟合、机器学习去解决问题?
整体:根据一个蓝图框架展开大范围统计,把握事物的全貌,并统摄推论各个环节,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思维。
交叉:指从一头寻找答案,在一定的点暂时停顿,再从另一头找答案,也在这点上停顿,两头交叉汇合沟通思路,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经常要用到这种思维,如"围魏救赵"。
5)“离”决:即倾向于把因素分开,或者分而治之、或者逐个研究。
分析:从总体到部分成为分析,从 部分到总体称为综合。“分而治之”是it技术中的惯于手法,在一个曲线上左调右调,找不到合适的位置的时候,为什么 不把这条曲线拆分成若干条,分别定这个位置?一个下限、一个条件不能同时解决准确和召回问题,为什么不能分行业、分类别去考虑?而反之,
抽样:“先拿小锤扣缝,再拿大锤搞定”。用小样本人工肉眼分析,得到第一手材料,画出问题的脉路。
发散:某种意义上也称求异,就是要想各种可能,哪怕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标新立异,逞能显摆;
换位:换位是指换角度、换方式,来看待同一个问题。比如同是检索质量,从检索技术体系的角度看是一套内容,从经济学看又是一套内容。有可能用经济学的工具解决检索问题,也有可能用检索技术解决经济学的问题。
6)总诀:平衡
如果把“反”作为“奇”的一个特殊情 况,那么上面就可以归为四字:正奇联离,可比“四象”,它们共同组成人的思维活动“系统”。而对于“系统”,最重要的健康标准就是“平衡”。维持平衡,就 是“系统”总诀。一旦失衡,不但不会有所悟道,连正常的心态也将失去。只知“正”不知“奇”的人,思维僵化、脑筋死板;只知“奇”不知“正”的人,会陷入 机会主义;只会“联”不会“离”的人,往往会脱离现实,或者用复杂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只会“离”不会“联”的人,头脑天马行空、浅尝辄止,难成大器。所 以,古今中外的圣贤毕生都在追求“战胜自己”,无非就是在驾驭自己的思想,即要勇猛精进,又不致失控。若以中国道家的说法,“正”和“联”带“刚”性,“ 奇”和“离”带“柔”性,刚缺柔容易白费力气,柔缺刚是攻而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