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钧
《新京报》小编给我打电话,说发现了一则很“雷人”的新闻,让我写个评论。后来看了这篇《南都》记者写的关于“最牛养老金”的报道,因为是过来人,熟知当时的内幕,于是便大大地不以为然。我们看待过去的事情,必须要顾及当时的历史条件。虽然这段“历史”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是在这“两三年就是一代人”的今天,也已经足足有“三代”的隔阂。所以,拿今人的眼光看起来很“雷”的事,说白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黑色幽默”。
那么,这10年间,也需还应该扯得更远一些,大约从1987年至今,20多年的时间,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说农村养老保障,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艰难曲折呢?
80年代末,当作为重要国策的计划生育正在中国被“狠狠地”执行时,国内一部分专家学者已经在讨论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前景了。他们提出了一个政策思路,即“必须以计划养老(养老保障)与计划生育相配套”。不然,若干年后,中国会受到“银发浪潮”无情冲击。
到90年代初,便有在山西左云和北京大兴进行的早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并开始了相关的社会实验。到1992年,便有了由民政部负责实施的“老农保”。当时的制度设计,是在国家财政一年只有几千个亿的背景下进行的。加上当时愈演愈烈的“下岗失业”浪潮,政府的注意力都聚焦在那里。因此,对用“国家财政”来支持农民养老,实在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农民的养老保险,主要是靠农民个人及其家庭和集体经济来支付保险费。
民政部负责的“老农保”,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了大概有4年到5年。但这项制度实施的轨迹很诡异,除了北京、上海,在富裕地区常常不被接受,而在一些中等和贫困地区却“推开了”。这可能是民政部以往与中等、贫困地区打交道较多,工作比较有基础的缘故。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强迫收费、搭车收费(直接扣卖粮款)等不良现象。1997到1998年间,国务院下发文件,宣布“老农保”暂停,这一停就是10年之久。直到2008年北京市全面推行以政府财政、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三方筹资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才算重见天日。2009年,国务院接受了人保部的“新农保”方案,开始在全国10%的县(市、区)进行试点。
仔细分析被网友嘲笑“每月三元”养老金,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老农保”的资金全部来自农民个人和集体经济以及银行利息,从报道中提供的信息看,余亚英是1998年参保的,而“老农保”就在差不多的时间被“暂停”了。可以推测,余亚英缴费的时间应该很短,总的缴费纪录也不会很多。这10年中,“老农保”基金存在银行里,利息很低,不贬值就不错了。2007年余亚英开始领取养老金,但因其储备积累的资金并不多,所以领取的金额也少得“可笑”,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三元钱现在看起来很少,可能掉在地上有些人都懒得去拣。但10年以前也许并非如此,尤其是在农村。就在前两年,我曾经见到一位农村老人,从像俄罗斯套娃一般的大箱套小盒中拿出一个荷包,里面用一块新手绢包着两张5元的票子和一张低保证。
可能有人会笑中国的专家学者为什么这么蠢,连10年后的事情都看不明白。当代的经济运行实在诡谲得很。想想就在眼前的2008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差别有多大,就可以明白了。8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学家按当时美国资本市场的红火,设计了养老保险的“智利模式”,可今天再看看国际资本市场的迭宕起伏,你能对曾经红火之极的“智利模式”还有信心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每月三元钱也解决不了“养老”这么大的问题啊?其实问题也没有那么复杂,新农保是从现在开始实施的一项新制度,农民按新规定参保,也按新规定拿养老金。老农保的缴费早已停止,因此可以分开计算,到领取时一并加入就行了。譬如按北京的政策,老年农民每月可从财政领取基础养老金280元,那么加上3元,就成了28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