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点评:“合资车企”何不上市融资?


每日点评:“合资车企”何不上市融资?

编辑:汽车自修室

  • 透过简单的新闻现象洞悉行业的内在规律。

 

点评一:“合资车企”何不上市融资?

《上海证券报》记者 吴琼  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不约而同地把手伸向了中国汽车业:9月23日,吉利汽车的一纸公告称,已和高盛集团联营公司GS Capital Partners VI Fund(简称,GSCP)签署认购协议。去年9月,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斥资18亿港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

 

点评二:德国政治深受汽车产业影响

英国《金融时报》在9月24日的报道,英国当局在一份送交欧盟竞争力执委克洛泽(Neelie Kroes)的信函中,就麦格纳并购欧宝提出质疑。英国担心德国政府援助可能导致英国两座工厂的失业劳工增加。曼德尔森在信函中呼吁欧盟执委会“确保其结果是基于商业上的考量,而非由政治干预及补贴所决定。”

 

点评三:投资吉利的高盛很狡猾

《证券日报》记者 张晓琳   对于吉利融资高盛,汽车业内专家贾新光向本报记者表示:“吉利此次采用了发行可转换债券及认股权证募集资金,而不是通过定向增发,可转债是否会顺利转化为吉利的股份还有不确定性,吉利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方式,意在短期融资,扩充产能,与沃尔沃的关系不大。”

 

点评四:低收益高支出,迫使吉利低成本受让权杖

《证券日报》记者 张晓琳   根据公告,吉利汽车将发行19亿港元、2014年到期的可转换债券,转换价为1.9港元,这部分2014年到期的可转债可转换为约9.98亿股吉利新普通股;吉利一并发行2.995亿份认股权证,行权价为2.3港元。高盛将获得约3.0亿股认股权证,每1份认股权证可认购1普通股。据悉,高盛有权提名1名非执行董事进入吉利董事局。

 

点评五:自主品牌的供应链是“软肋”

《南方都市报》记者 王海艳   上月底,通用和德尔福向中国商务部递交了反垄断调查申请。1995年,德尔福进入中国,客户包括奇瑞、长城、北汽、华晨、吉利在内几乎所有本土汽车企业,德尔福在华零部件收入高达18亿美元。这一收购对于国内的汽车产业有三点不利:德尔福优质资源将向通用倾斜;德尔福合作的其他主机厂核心信息被转移到通用;三是可能存在断货危险。

 

点评六:奇瑞A3的开局并非完美

转型象征的奇瑞A3上市一年来,销量仅超过5万辆。但作为奇瑞汽车下线的第100万辆汽车,奇瑞A3承载了奇瑞汽车转型的重要责任,同时也承载着自主品牌崛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