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国教师走过风雨60年之路(之二里程碑访谈)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参与其中的中国教师,也历经了60年的风风雨雨,深刻感受到这60年来教师在社会地位、职业状态等方面的沧桑变迁。一位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当教师,至今仍退而不休服务于基础教育领域的老教育工作者,以其亲历的感触,见证了中国教师60年的风雨之路。

中国教育:成在教师

访北京市第五中学原校长、中学特级教师吴昌顺

本报记者 雷玲

 

吴昌顺 1956年从事教育工作,1983—2000年担任北京五中校长,1991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连续三届当选北京政协委员,并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曾荣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50年代:稀缺 优秀 讲奉献

记者:据我了解,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做教师,一做就是半个多世纪,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建国60年来中国教育的沧桑巨变。作为一名老教师,您对教师这个特别的群体在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承载的作用和经历的变迁,一定有着最真切、最原生态的体会和认知。回忆历史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前行,请您谈谈。

吴昌顺:在我看来,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只有一流的学生出来才能造就出一流的社会。从中国教育60年的发展看,教师这个特别的群体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教育改革:成在教师。

1949年建国以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中国教师队伍的强盛阶段。当时,由于国家急需发展教育,在教师大量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就号召中学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教书。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是考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的。可是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们都积极响应号召到中学任教。我当时得到保送留苏预备班的机会,后服从需要回母校北京五中教书,同时也考取了北师大,边进修边教书。

国家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的学费实行全免政策,所以那时候到师范大学读书的大部分是家庭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

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些素质高、能力强、有知识的学生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大部分都主动申请支援边疆、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绝大多数毕业生就这样扎根基础教育领域,奉献了一辈子,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6070年代:打成“臭老九” 元气大伤

    记者:很多人回避谈文革期间中国教育的状况,您能谈谈这期间教师的状况吗?

吴昌顺:的确,很多人回避1966年到1976年文革这十年,但我认为不该回避。这十年可以说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浩劫,也给我国的教育领域乃至教师队伍带来致命的摧残。无数优秀教师被打倒,是极为惨痛的教训。

教师队伍在这场浩劫中大伤元气,很多优秀教师被迫害致死。教育几乎处于荒废状态。

80年代:基本功扎实 领导评价好 同行威信高

    记者:1977年高考恢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曙光,也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您认为70年年代后期尤其是80年代,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否随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开始发生变化?

吴昌顺:历经文革浩劫后,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停滞甚至倒退,教师队伍状况大不如文革前。这时,国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对教师提出了练好基本功、争做优秀教师的要求。80年代初开始,加强基本功在教师中掀起了热潮。

我1983年开始担任北京五中的校长。担任校长后,我借鉴了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对当时对师范生提出的要求: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侧重对教师基本功的考核。

这个时期,国家开始要求学历达标,重视教师进修培训,同时在政策上也关注到提高教师待遇。只有基本功扎实、领导评价好、同行威信高的教师才能评上优秀教师。 教师队伍素质的变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转机。

90年代:精气神 有个性  懂得美

记者:到了90年代中后期,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和好学校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这个阶段教师队伍处于什么状况,是否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吴昌顺:国家开始评定教师技术职称,我们在学校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对有培养前途的教师让他们在寒暑假到老少山边穷地区参加支教活动。这一时期对教师提出“精气神,有个性,懂得美”的要求。我在学校特别强调群体精神,评价教师不是仅看考试分数这一个纬度,更注重将教师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评价,比如高三10个班5个数学老师,如果平均成绩在东城区排第一,那这5位教师就每人奖励500,如果排第二就每人奖励300,排第三就每人100,如果没有得名次就没有得奖励。我们看分数,但是看重的是教师整体的分数,而不是个别教师的分数,这样能激励教师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在教育教学中互帮互助。当然,人品好、师德好是优秀教师最基本的条件,否则成绩再好也没用。

在教师基本素质考核方面我又补充了好几条。比如,我认为教师是“职业用声者”,而且现在年轻的女教师越来越多,相当一部分女教师不懂得保护嗓子,所以我提出每位青年教师都要学声乐,学呼吸、发声、共鸣,天天保养一副好嗓子。又如,我要求教师天天保持一种好心情。教师也是有喜怒哀乐的,但是优秀的教师要做到一见到学生,一进课堂,一切忧愁烦恼都烟消云散,这是我们优秀教师崇高师德的最好体现。教师不能把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情感也是有能量的。只有拥有阳光心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女孩阳光男孩,教师应该天天葆有好一副好精神。同时,我还要求教师要有个性有特色。

事实证明,只有好教师,才能培养出好学生,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世纪:全面素养 人格力量强 以学生为本 懂得反思 终身学习

记者:进入21世纪后,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很快。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您认为,在新时代,好教师应该怎样定论?

吴昌顺:我很欣赏印度圣雄甘地的一句话:“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进入21世纪,好教师的标准进—步提升了。学生、教师、家长对优秀教师都有一定的角色期待。

在师生关系方面,优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知音和榜样;在专业水平方面,优秀教师应该是杂家,又是学者,在专业领域很有权威;在人格力量方面,优秀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医生,是向导,是人师。所以,这个时候教师不仅仅是要会写手好字,会说标准普通话,会写文章,还要具备全面素养。

现在学生的知识面很广,不是以前的学生那种状态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实践知识,还要有非专业的文化的广阔的交叉的现代知识;不仅有—般能力、职业能力,还要有自我监控能力、创造能力。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对学生要有真心实意地爱,真才实学地教,真知灼见地感染。

对此,我提出,现代教师要有三大魅力、五大艺术才能占领课堂阵地,征服学生心灵。三大魅力即知识本身的魅力你挖掘出来了吗?教学艺术的魅力你运用好了吗?教师人格的魅力你发挥出来了吗?五大艺术即解放、唤醒、发现、欣赏、激励的艺术:你解放学生的眼、耳、口、鼻、手、脚、时、空、脑了吗?你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着的真善美了吗?你发现孩子身上耀人的闪光点了吗?你欣赏孩子前进道路上每一点一滴的进步了吗?你激励孩子乘风破浪、永不言败、奋然前行了吗?现在你不能采用文革时期那样的“看管盯压吓”式的学生管理方式了。

优秀教师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必须是反思型、学习型教师。我小时候学钢琴的时候,老师对我说:“—天不练不知道弹什么,两天不练向学生学,三天不练走人”。后来我当上校长后,我对我们的教师说:“老师们, 一天不学不知道教什么,两天不学向学生学,三天不学即丧失了教师的资格。”优秀的教师首先必须是学习型教师。

新世纪以来,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反思教学、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

记者:9月9日,刘延东同志在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国家发展希望在教育,办好教育希望在教师”。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何建议?

吴昌顺:今天我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全面转型,价值取向多元。这时候尤其需要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要让学校涌现出更多的好教师,就必须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令人羡慕的职业。要尊重、信任、培养中小学教师。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对农村教师,因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农村教育决定着中国教育的未来。

具体来说,我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四点建议:一是师范院校招生要进行改革,要通过恢复免费政策等吸引优秀中学生读师范,将来当老师;二是要加大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培训力度,形成终身学习的风气;三是对教师的培训从校长开始,校长要成为专家型、业务型的校长;四是要让教师有喘气的机会,建议每六年让教师进修学习半年,经常给教师外出学习、出国深造的机会。

总之,中国教师肩负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