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别策划“关注班主任规定”之调查篇——
责任重收入少
400万班主任渴望提升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郑祖伟
“带班压力太大,每天几乎没办法休息,与家长教育理念不同,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记者调查发现,如今许多中小学教师普遍“不愿当班主任”,而中学教师中,这一现象比小学更为严重。
全国有400多万班主任,他们的职业幸福感如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日前,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不仅提升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并且给班主任赋予了有批评教育的权利。随着规定的出台,教师们盼望这项规定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目前的尴尬状态。
工作时间
365天全年无休
裴老师是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已经连续当了3年班主任。每天早晨六点起床,挤公交车上班,从郊区的家中赶往城里的学校,作为班主任,她必须在学生到校前赶到。一天忙碌的工作就此开始,包括课间餐的维持纪律、学生中午休息的管理等等,直到晚上6点左右才能回家。遇上塞车,她有时得8点多才能到家。
罗老师在北京市密云县一所初中当班主任,他的妻子原先也是一名小学班主任,“有了孩子之后,如果我们都当班主任,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只好让妻子转为任课老师。”罗老师表示,如果夫妻俩口都当班主任,家庭生活肯定受影响。
在某网站的论坛上,一位班主任发布了他一天的行程:早上7点之前到校监督早自习、收作业——(学生上课后)开始改作业、备课、上课——中午监督学生吃饭——下午上课—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放学后)备课、处理个别问题——晚上6点多钟离校。
而跟贴的数位教师则表示,他们每周还要去学校监督晚自习,“平均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
据了解,像裴老师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年轻老师从学校毕业出来时都十分憧憬当一名尽责的班主任,但当上后才发现这个担子一点都不轻,比其他专科的科任老师压力要大很多。“这在年轻的班主任中表现更为突出。”一位老班主任说。
“其他老师上完课就可以回家了,每学期要担心的可能是某个班某门功课的成绩怎么样,但做班主任的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手机都不敢关,就怕学生万一有什么事找不到老师。班主任连寒假暑假都要奉献出来,假期还要进行家访……”当班主任三年多的尹老师说,感觉很累,很多和她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有同感,不想再当班主任。
压力来源
学生安全问题成最大压力
米先生以前是江西省玉山县某中心小学的教师,前年他不顾亲友反对,毅然选择了跳槽。在谈及跳槽原因时,米先生毫不犹豫地表示,带班压力太大,每天几乎没办法休息,而且与家长理念不同,什么地方不对,全都会怪到老师头上。“有时候在小学,男老师的脾气可能会与学生发生更多的冲突。”
米老师表示,“许多班主任其实每天心理压力都很大,责任实在是太大了,按照规定,学生在校一切安全问题都由校方承担,而学校又把责任都压在班主任身上。”
北京市丰台区的裴老师告诉记者,她现在最害怕听到的是电话铃声,在办公室最害怕听到的是学生喊报告,“每天都会有乱七八糟的事,例如学生拌嘴、学生成绩下降等等。其他老师的课堂上有学生不守纪律,责任也会推到我们这来,事情杂得无法想象。”
除了日常管理中的压力外,班主任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升学成绩。上海市杨浦区某校高中班主任曾老师表示,班主任每个月能多赚一两千元,但这和付出不成正比。所以,很多中小学新进老师必须担任班主任也是无奈的办法。
在广东省嘉应学院何尚武老师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广东省梅县的样本中,超过六成的中小学班主任感觉职业压力很大,其中95%的小学班主任和78%的中学班主任认为安全问题压力最大,63%的小学班主任则选择了“后进学生的转化”问题,60%的中学班主任选择了“升学压力”。
曾获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称号,现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小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会长的李娟表示,从该委员会五年以来组织的两次调查发现,学生安全、升学压力、与社会和家长的矛盾、后进学生转化以及流失生等问题困扰着很多班主任,而且这样的压力大小与年龄大小成反比。
津贴标准
班主任津贴21年不变
尤丁萍老师三年前加入教师的行列,两年之后成为一名班主任。由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使得她每天都在忘我地工作着,虽然当班主任仅有两年的时间,但尤老师已深感比工作强度更难把握的是责任。
尤老师坦言:“做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做班主任的工资并不比科任老师多多少,每个月只比科任老师多200元左右的班主任费,可班主任的工作强度要比科任老师大多了,不过得到的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有一种当班主任的满足感,它会让你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今年,尤老师班上有将近20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个成绩在全校都处于前茅,“这也算是辛苦之后的回报吧。”
来自教育部网站的统计显示:1979年,《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规定了班主任津贴标准,即“中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5元,36人至50人发6元,51人以上发7元,小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4元,36人至50人发5元,51人以上发6元”。
1988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下文规定,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全国各地基本上对班主任津贴进行了调整,按班额人数分别为中学10元、12元、14元;小学8元、10元、12元。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按照此标准执行。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如中山市,几经调整后,班主任津贴为每月50元。迄今为止已经有21年没有变过了。
批评学生
希望对批评方式进行细化
在此次出台的规定中,备受争议的一条是,“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丁元清认为对此作出规定非常有必要。
作为一名班主任,丁元清说他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可和以前不一样了,家里只有这么一个,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甚至是叔叔、舅舅都捧为掌上明珠,对娇生惯养下的孩子如何进行批评教育,成为了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沉重课题。”
还有一位班主任老师这样感慨道:“现在的家长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可能会说,‘孩子不好你就教育,随便打’,而现在哪怕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就有可能到学校去投诉。”
有老师表示,现在有些学校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分数低了,就要影响老师的收入,“老师管学生,批评学生也有顾虑。”
丁老师则建议各省市或学校可将规定中的内容具体化,建议对“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中的“适当方式”进行细化,比如如何防止类似殴打、谩骂,还有其他一些不当的方式的出现,仅是“适当方式”会让人觉得有些模糊。“这样班主任就能更好地把握了。”
幸福指数
用心赢得学生家长尊重
“自从当上班主任,我的幸福指数几乎直线下降。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让我苦恼,让我烦心,让我找不到快乐;还要不时处理各种矛盾,联系家长,教育学生。每天穿越在水泥和钢筋堆砌的森林里,每时每刻我都在提心吊胆,生怕我班学生出事,生怕家长向校领导告状,生怕我班成绩掉在人家后面。其乐融融的人间真情渐渐消失,幸福指数已经离我远行……”一位班主任在博客里如此描述他的生活。如何提升班主任的幸福指数?国家、各省市以及各学校都在想方设法。
据了解,面对渐渐流失的“人心”,各地教育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提高班主任幸福感。大至教育部从1997年开始恢复评选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小至小学、幼儿园也通过亲子活动等的开展来提高班主任的“被认同度”。
北京金台小学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各中小学在工资考评方面都会对班主任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各校都会发放班主任费等。除物质奖励外,学校在评先进、定职称以及参与培训等机会中,在同等条件下也会对班主任优先考虑。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樊志瑾介绍,该校对班主任采用弹性工作制,即根据学生管理实际需要,允许班主任的在校时间有一定灵活性,在特定时间内必要时可以离校办私事;而在考绩方面,则采取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并尽可能多设立奖项,比如文明班级奖、常规管理奖、优秀班主任奖、德育先进工作者奖等,力争让每个班主任都享受到追求完美人生的乐趣。
全国优秀班主任、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郑丹娜老师建议同行“只要心里多想想孩子的成长就能做得更幸福”。“很多班主任害怕与家长沟通,但如果凡事总是以孩子的成长为最大前提去考虑,去与家长沟通,就没有什么鸿沟拦在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她建议,班主任既可以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也可以在平时对学生的成长教育中融入家庭教育,增进三方感情。
“对于班主任来说,幸福取决于在教育过程中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受到学生的爱戴。”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正平长期从事班主任教育研究,他调查发现,全国各个地区的班主任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甚至部分地区竟然有近七成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他建议,班主任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得到学生的共鸣、理解与尊重,会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上升到职业幸福的高度。
延伸阅读
浙江温州班主任也要分等级
同样是班主任,但根据资历、等级不同,享受的津贴完全不一样,自今年2月以来,浙江省温州市不少学校已经实施班主任职级制,以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了解,班主任职级制的评定主要和教师的工作年限、职称等挂钩。温州中学从2006年开始实行,共设特高班主任、高级班主任、一级一等班主任、一级二等班主任、二级班主任五个等级,并每个月进行考核,分两个等级A等和B等。“在实行班主任职级制之前,班主任津贴为每月一百元,现在根据等级来,津贴大大提高”,温州中学副校长吴君宏介绍,特高班主任一个月拿到的班主任津贴是600元,如果月考核被评定为A级的,还另外有奖励,最高可拿到近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