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间,读书的方向已经日趋专业化,或说功利化,不是地产书,就是营销书、管理书,偶有点缀,也是以热门小说为主(用来丰富谈资)。就在去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读完了这十年来唯一的一本诗集——《食指的诗》。
第一次知道食指的名字,还是在当年大二的时候,如今只能依稀记得是一本诗歌合集中有食指的一首诗——<相信未来>。读罢不由热血沸腾、壮志满胸,还在图书馆里用某门功课的作业本“偷偷”抄录了一遍,所谓“偷偷”,是因为其实那个时候读诗集的人业已不多,抄诗的人更少。只可惜毕业后两次搬家,那个作业本已经不知流落何处。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这首<相信未来>会让你感动,但最震撼人心的则是那首<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这就是让无数知青落泪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我觉得,无论是否经历过知青生活,但凡一个懂诗歌、懂历史的人读到这首诗一定会哭。
食指的诗影响了一代人,尤其是当年的那些知青们,在生活艰苦到极点的时候,在活着的信心近乎丧失的时候,在面临理想破灭的时候,也许只有<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能够激励他们继续活下去。
食指一生命运多舛,他是一个“用诗歌冒犯时代的人”,为此,他的诗曾被江青点名批判,他大部分的生活经历艰难困苦,直到后来因为精神疾病进入福利院多年。食指是大智者,其入院后曾接受《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谈到农村时,食指竟然说出了非常通俗却深刻的道理:“农村的改变才真正是中国的改变。中国是个大农村,只有农村好了,城市才会好,国家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这年头读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没人读,诗人们也日渐湮没,极端者如海子和顾城,因为难容于现实社会,而自绝于世间。好诗越来越少了。
食指,原名郭路生,父母早年参加革命,1948年11月21日,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因而,取名路生。
1978年,郭路生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我想,食指对于中国,也许亦应该这样理解:真正杰出的诗人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食指,没有食指的人是残缺的,没有“食指”这样的诗人,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是残缺的。
珍惜我们的“食指”。
个人喜欢的食指的诗句:
“好的荣誉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别去理会白天轻佻的玩笑,不过是一时忘却了内心的苦痛;
只有这寂寞的晚上唱出的歌儿,才是在揭示我内心深处的伤痕。”
“你们相爱是在冷酷的冬天,命运的海洋上凝浮着 厚厚的冰寒
然而谁也没能力来遏止啊,冰层下感情的暖流奔腾向前。”
“那天我将告诉下一代,为了迎接这一天的黎明,
我们曾用,曾用头颅,撞击过伟大时代的晨钟”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面对严峻的现实出奇地冷静,面向理想的未来仍一片真诚;
每前进一步付出的泪滴汗水,是那么晶莹令人感叹不平。”
“开粗俗的玩笑,妙语如珠,提起笔竟写不出一句诗行……
怕别人看见噙泪的双眼,我低头踱步无事一样”
“我正在艰苦中千锤百炼,我的诗终究会震惊诗坛,
可我要说要写的就是,我的青春无悔无怨。”
“前辈子闯荡,后辈子著书。”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