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宵》可以看,这绝对是一出符合小剧场的戏。人物少,情节简单,戏剧强度高,台词扎实。甚至连舞台背景都简单,就是一标准炮房!
话剧一个半小时,讲的是一个文艺老炮儿找小姐的事儿。当然他们不会真做了一个半小时,否则就是成人动作片了。关键是文艺老炮儿就是文艺老炮儿,嫖妓嫖出了世界观!全过程都是两个人不断地谈人生谈理想,期间以挑逗打断讨论,然后再挑逗再打断再讨论,反反复复。比如一开始,小姐打酒嗝,男子不满意,开始讨论;然后男子要求不戴套,开始新一轮的讨论,带出防艾的问题;接着男子要求制服服务,于是红小将的军装出场,又转到文革的话题;然后彼此心血来潮,要相互忏悔,由此揭开两人身世上的巧合,并导致最终结局。。。可见不难看出两个人或者逢场作戏或者预谋已久的这出情欲。
当然情欲却并非本剧的主题,这就跟所有关于性的那些事一样,从来都是说的比做的多,人们只不过是喜欢拿性来事罢了,其实在一场性事背后,也可以挖出别的主题,比如“欺骗”。全剧的线索可以说是欺骗——揭露——真相——新的欺骗——坦白——自欺——面对真相——死亡文革。所以导演讲这也是他想阐释的一点,就是人们在面对压力、诱惑、欲望时能否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滑入欺骗?显然,这种主题能迷倒不少文艺小崽儿,但是细想起来这个主题勉为其难并不深刻,这种不深刻很大程度来自于剧情上的“自圆其说。
就是随着情节进展,当两个绝望的人在不断地重燃小希望的时候,最后竟发现彼此绝望的根源居然相同。原来是文革期间,文艺老炮儿由于懦弱不敢给语文老师送水,导致了他的渴死,之后,由于再次退缩,男子没能带他老师的女儿,即他的恋人知青返城,并且最后暗示眼前的小姐可能是他的女儿。。。这个显然是文艺跟人开了玩笑,找个小姐还找到了冤家的后人!可惜这种巧合只能显得创作者的想象力太过平庸。这个世界不是没有巧合,但巧合不是说你欠了她一毛钱她就刚巧还了你一毛钱这么简单。“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种香港类型片的路子没想到在大陆的小剧场中竟然死灰复燃!再说就是我个人很讨厌复仇的题材,显得没什么格局,放不下的人很可怜于是受害者只能继续受害者的角色。总之长长的因果链,联系起来可信度不高。
而且这种过于追求情节上巧合,使得作品流于因果报应的虚幻故事,自然也就降低了作品的现实意味,这么做实在得不偿失。毕竟在对文革话题的讨论缺乏深度的情况下,或者还没有办法进行深度讨论的情况下,干脆就算了,不然披了个文革的皮,又说不到点儿上;放弃当前的社会环境,又没有敲山震虎的效果,以为是剑走偏锋其实是舍近求远,并不能叫人看了之后于政治上痛定思痛!
再说这种拿剧情做政治隐语其实挺俗的,就像拿文艺老炮儿的身份做隐语一样俗!比如话剧中的男主人公丁墨也算是个共和国同龄人,翻天覆地一个甲子的事儿该经历的都经历过。阅历丰厚胸有大志,也有体面的职业和小小的名气,可惜创作瓶颈了!因为写东西本身像生孩子,痛苦自知,作为编剧不能写想表达的东西,凭着技巧屈从于各种无理要求,别人要什么姿势就得给什么姿势,那不是比妓女还辛苦。于是他和小姐有的聊;然后房事方面也是油灯将残、快到解甲归田的地步。总之就是写作方向被约束、创作能力衰退、缺乏话语权诸如此类,与雄性能力的退化和丧失相联系、作比喻,实属司空见惯。所以说,单纯拿情欲框定话剧,导演肯定觉得委屈他了。但是我倒觉得这出翻覆的情欲,倒比那些死活要扣的帽子来的真实喷薄!
最后,还是强烈建议中国话剧来点儿分级,不然搞得两个演员的牺牲太大!其实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出来的观众都很有想象力了。而至于其中的床戏怎么说呢,百闻不如一见吧!荤腥香艳露骨粗口撕扯纠缠。。。所以还是要去现场看!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