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学中,找“榜样”,很容易,也很难。
说容易,是因为现在的各路大学排行榜,国外的、国内的,社会机构的、大学自己排的,已经林林总总,上榜一查,就能知道哪些排在榜首——排在榜首的,自然也就是大学的“榜样”。不是有排行机构说,看榜找大学吗!
可是,就是查看大学排行榜,也会犯迷糊,要是只有一个排行榜还好,这么多大学排行榜,给出的排行座次各不相同,座位相差一、二还不要紧,有的在一个排行榜中,排在20开外,而在另一个排行榜中,却名列前十、甚至前五,这怎么找“榜样”呢?
不同的大学排行榜,本就有不同的指标体系,故而结果不同,十分正常。而在我们这里,结果不同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有的排行榜看中了招生、宣传市场,于是与高校一合计,在金钱的指使之下,名次也就成了搭积木游戏。更有的高校,自己搭起班子,也搞排行榜,其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把所在学校的名次“排上去”。
排行榜中的大学是不可信的。那现实中的大学,有多少是真正的榜样呢?这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今天国内的大学,总体而言,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质量下滑的问题,学校越来越大、校园越来越漂亮,可对学生的教育服务,并未同步发展。针对这一现实,分析大学,不能被表面所迷惑,更应关注大学的内在:究竟有多少教授上讲台为学生上课?究竟有怎样的教学制度?究竟给学生提供了多大的选课空间?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究竟如何?1980年代至今,学校究竟培养了哪些杰出的校友?等等,这些问题,才是大家更应关注的内容。那些办学定位准确、不跟风建设大校园、发展热门学科的大学,或许在大学排行榜上没有杰出表现,但却可能是对学生更负责任的大学。当然,如此分析,远比看排行榜、听学校的介绍更难,至少需要仔细去收集信息,再做独立的判断。
其实,要找大学的榜样,如果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也不难。比如香港地区,以及国外。勿庸讳言,由于有成熟的现代大学制度做支撑,香港地区的高校,与欧美的大学,不像内地高校那样,日复一日地争论大学的行政化问题、大学有无招生自主权、大学教授能否治校等基本问题,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在受教育者的选择下,以竞争的姿态,坚持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审时度势地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大学排行榜总是以大学的规模,包括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数量、教师数量等来评价一所大学的好坏完全不同,国外评价大学的指标,却是:新生选拔性(有多少学生申请、从中录取多少人、这些学生的SAT成绩如何),新生留校率(求学一年以后有多少学生选择继续留下来学习,而不是申请转学)、毕业率、教师资源率(有多少课堂是20人一个人班、30个人一个班)、校友捐赠率(毕业的校友中有多少向母校捐赠),几乎每个指标都与人才培养相关。
我国内地有哪所学校能提供上述指标呢?要知道我们这里,连自由申请入学制度、自由转学制度也没有。
对于这样的现实,也不必就灰心,一方面,今天选择大学的机会已经更多,大家其实不必在局限在内地高校;另一方面,虽然高考制度未有改革,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自己,能坚持用个性、兴趣和发展的眼光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大学。再就是当我们清晰地意识到大学的问题所在,则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不要让这些问题,体现在自己的身上——寻找榜样的过程,更准确地说,就是做人生规划的过程。
大学榜样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