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是东晋晋元帝时期主政的王导的名言。对于这句话中国人都听说过,但对其来历却不甚了了。
东晋初期,王导因为拥立晋元帝司马睿有功,被任命为丞相。王导与时任尚书的周伯仁是好朋友,周是当时有名的二大才子之一,性嗜好饮酒,有“三日仆射”之称,言其每天喝醉的时候居多,能够清醒下来当“仆射”的时间只有三天。
世家大族王家因为拥立有功,因此子侄在朝廷内外任高官的众多,最有名就是王导与王敦两个。王导任丞相,位居三公之首,而王敦则封汉安侯,出任江州牧(大致相当于武汉军区司令员),兼荆州刺史(大致相当于湖北省省长),同时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基本上掌握着东晋主要的和最精锐的部队。
在这种形势下,要说皇帝内心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身边几个小人的挑唆,因此双方的矛盾开始激化。最后,王敦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武昌。
此时皇帝身边那些小人就趁机建议皇帝把在京的王氏家族一律杀光。晋元帝一时拿不定主意,不知如何办才好,因此没有立即答应。即便如此,王导听了,也大为惊恐。于是王导便带着有官职的宗族子弟二十几个人,亲自到皇帝前哭诉,说家门不幸,出了王敦这个叛臣逆子,但是我们一心为公,绝对忠于陛下。不仅如此,此后每天,王导都带着这二十几个人,跪在皇宫门前请罪,以示清白,没有通敌。
有一天早晨,皇帝宣周伯仁进见,周伯仁大摇大摆从王导他们面前经过。王导见了周伯仁,大声叫道:“伯仁,我家几百口人,请您多关心啊!”那知周伯仁正眼也不看他们一下,抬头挺胸的就直接从他们面前过去了。不过,周伯仁见了晋元帝,不审极力替王导开脱,说王导一向忠心,绝对不会跟王敦一起造反。晋元帝想到王导拥立有功,也觉得有理,就打消了杀京城王氏族人的打算。并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饭。周伯仁一向好酒,结果喝得稀里糊涂,这才告辞出来。此时王导他们也不知里面情况怎么样,还一直在外面跪着。见周伯仁出来了,又低声下气,连叫“伯仁,伯仁”,结果周伯仁正眼没瞧他们,摇摇晃晃就回家了。嘴里还一直唱着“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王导见周伯仁如此表现,那个气啊,就甭提了,不仅如此,更怀疑周伯仁向晋元帝说了自己的坏话了呢。于是心里暗恨周伯仁。
等到王敦攻进南京,立即大开杀杀戒,对那些曾经在皇帝面前说自己坏话的、平时跟自己关系不好的,一律杀的杀贬的贬。王敦不知道周伯仁是敌是友,于是他征询王导的意见。先问:“可以为三公吗?”王导不回答。又问:“可以做尚书令吗?”王导还是不回答。于是王敦说:“看来只有把他杀掉了。” 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竭力劝王敦不要杀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导一眼,王导还是一声不吭。于是王敦大手一挥,杀!东晋大才子周伯仁人头就这样落地了。
后来,王导整理中书省的文件,发现了周伯仁给晋元帝的上书,奏书中,周伯仁是极力替王导辩护。王导这才发现周伯仁感情是外示无情,其实内里很是为自己开脱罪名的。于是王导拿着周伯元的表书,痛哭道:“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杀,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了。” 可怜一代才子周伯仁,大概到死都没有弄明白自己的脑袋是因为什么而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