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与“民进国退”


  当前,中国学界和学者最大的悲哀就是喜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人云亦云,看不到事物的实质。

  改革开放初,学者们就中国“姓资”、“姓社”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结果证明,争论是多余的。现在,学者们无法争论“姓资”、“姓社”了,于是,转而围绕“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问题喋喋不休。

  你管他“姓资”、“姓社”!你管他“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中国学者的现状庸俗和肤浅至此,怪不得钱学森死不瞑目。

  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都是表象,都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本质是优胜劣汰,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当年,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聪明的邓小平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要争论,大胆地试”。“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姓资”、“姓社”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其结果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那就是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现在,对“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问题,我们不防再学一次小平先生:“不要争论,大胆地试”。我们要看这“一进一退”的结果:是不是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了?员工的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民众生存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

  只要结果是好的,该进的就要进,该退的就要退,交换阵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形益彰,这样有何不好?

  当前,中国与欧美日的竞争,主要是中国企业集群与欧美日企业集群的竞争。国内企业,不管是国企业还是民企业,都要从中国产业振兴和产业信誉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如电影《大瓷商》里讲述的道理:不管是官窑和民窑,我们都是景德镇的窑,都要为景德镇争光,为景德镇的产品(昌南瓷器)争光。过去景德镇的瓷商能有这样的境界,当今,我们中国的学者和企业家为什么不能有这样的境界?

  中国人之所以收入不高,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打工仔,就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长期处于产业低端的位置,参与国际分配的能力太弱。只有我们不再在“国进民退”和“民进国退”的问题上纠緾,不分国企业和民企业,都把振兴中国产业和经济为己任,发挥中国企业的整体合力,才能全力抢占世界产业的致高点,争取更大的国际获得空间。“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实现上述目的,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目的,根本改善民众的生存状况,尽快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