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會所,大而難壯


  规模差异,壮大艰难

  由珠三角走到长三角,珠三角视察了一个食肆集群,长三角另视察了一个会所集群,大家可能很少看商业文章用「集群」这字眼,在笔者的专栏更加接近从未看过,大家不妨可以教教笔者中文,你怎样去形容一个饮食集团,有十家八家店,但体积大小各异,价格档次不同,部分连名称都不一样,只有令人想起几十年的湾仔龙门,龙团系,相连而不相干,幸好服务水平都能维持一个水平,在空间使用相当有效,食物质量亦能与价格对等。但这种同一屋檐下的集群,没有标准化操作,据地而变阵。如果是汇丰银行,可以大大声说环球金融,地方智慧;但去到饮食娱乐,就“堕呢”(降级)成地区智能District Wisdom。一旦去到玩地区智能,就走入「不标准」,「难复制」,「难壮大」的死胡同,只能叫「集群」,不能叫「连锁」。

  龙虾对河虾

  去到长三角,又看了一个十家八家店的会所集群,比食肆集群的面积差异更大,大的是五层万二平方尺,小的是两层四千平方尺,一般饮食集群,全系提供接近相同的菜单尚可能,但会所集群的服务类别及设施差异极大,在浦东有提供,在浦西就阙如,原因是可用面积、租金、教练及美容师的种类,都构成极大的差异,既然内容大不同,就算资金到位,要大做广告,都困难异常,譬如SPA服务,A店有,B店就没有,那你怎样宣传好呢?

  去到这里,其实只有一招,就是好像酒店食肆,只能推广单一位置的设施,这样卖广告就一定昂贵,又或者集两三间有同样服务内容的店铺,如三间都有SPA的,同时做一轮推广,这问题牵涉的,是权力问题, 是要三家的头头愿意坐下来,好好谈谈怎样分摊开支,谁负责联络广告制作公司,中间由辩论预算,辩创意概念,辩媒体选择,这些良性政治过程,有排你辩,收益方面,几乎可以预估,各店得大小不成比例,甚至差天共地,去到分账时,条数怎计?煞费思量!

  酒店会所,身份高低

  而经营酒店,与经营这些假会所连锁,有所不同,酒店的三四星系,因为品牌地域平均覆盖理由,或纯看回报而不着重经营等理念充斥,只要不亏蚀,或微赚,捱捱等等,就好像地产一样,会有人收购,市场上买家与卖家的数目相对足够,价格够透明,交易够流通,相对这些会所,没有酒店“资产”的身份或流通量,纯粹当成地产买卖的交投不存在。投资者除非是着眼其创收能力,在某个阶层,客户有愿意性Willingness在某方面消费,其可壮大性Scalability清晰,才会入场投资,但入场之后,管理层就要面对一般新酒店的挑战,由餐饮,桑拿/SPA,健身/舞蹈室,每个康乐点都要引人注意,每个点都有足够客流,每个点都最后要赚钱,若无赚钱,最后就要第一时间外判,是一种很拼命的经营气氛。

  不懂创造收入是死症

  而最恐怖的是,管理层没有这种警觉性,没有创收意识,每个员工以为打开门口,就有客撞入来,加上远离珠三角后,港人熏陶少,很多长三角打工口水族喜欢开会时放言高论,未管过大陆人的香港人/外国人以为此等“美式”热情分子是可用之才,其实那类人喜叫嚷做秀,但大部分都不愿实行,对他们来说:“讲咗,表演咗,威咗”已经满足,执行是你们高层的事(非执行董事鬼魂上身),所以“有讲冇做”几乎是标准现象,而位处上海,事事以为金融至上,每每不知就里的高层,以为有融资就万事开通,今时今日的私募或精明投资者,见到你们生意都未懂做,新客户方向不清,对旧客户的淘金力又不够,谁会投放一个崩在你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