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VC没香港人的分儿
若果你是五十岁以上的创业家,一般估计你是在三十岁左右创业,你创业的时间是1990年前,你创业的时侯Venture Capital才出世不久,那时候香港只有少数人知道究竟,当时Venture Capital的译名是创业基金,一般人很天真地以为这些基金会帮你创业,碰过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直至到十多年后Venture Capital在中国落地,中国大陆译之为“风险投资”,才将VC的真正意义带给公众,而一般四十岁以上的香港财金写手,仍然喜欢将VC译写为创(业)投(资),事实上,真正VC项目,一定是风险高而爆炸力大,才能叫Venture冒险。
至于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在中国大陆未被欧美资本“承认”为一个真正市场之前,更加无可能存在,香港因市场体积太小,所以P.E. Fund根本不会驾临,所以P.E. Fund只会绕过香港,直生于中国,就算在港建立总部,亦都是因为法制安全性,或贴近股票交易所而矣!
这个PEVC发展过程,与香港产业发的交错产生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上代港企出生时,并没有PE/VC的环境基因,简单一点说,就是你在规划企业时,特别在1990至2000年间,你的脑袋只不过是想利用资本和知识,去赚经营溢利,而你的所谓「孜孜为利」,「管理改善」,全都是集中在经营上的兜兜转转。
有形有款,反难壮大
当然有一个大部分创业家都不敢说的原因,就是为自己过瘾,过老板瘾,过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瘾。在这个英雄瘾下:成功者,就自然成为英雄,但当英雄,除了许胜不许败之外,后面所带来的后遗症,在今日的大中华PE基金当道的时代,是一种诅咒,因为愈是英雄,其经营模式就愈难复制,愈难复制,就愈难壮大,例如相对食物馆来,「味千拉面」是简单,味千拉面是容易被复制的,味千对好大喜功的老板(用老板一词较投资者合适,因老板易有情意结,投资者一般相对有理性),稻香是较为有形有款的,较为复杂,但一旦打开账簿,就一清二楚,味千要继续开店(味千09年目标店数405间,稻香集团目标店数在80之内),技术上是较容易,味千继续北上,较稻香简单,不然稻香就变麦香(北方人吃面不吃饭),味千是盈利率较高的(味千08年14% VS 稻香08年7.7%)。相对而言,它们都是上市公司,投资回报压力够时,要大幅改造并不难,但相对其他大部分港资饮食企业并非上市公司时,它们又不致没有回报,但老板不够贪婪时,他们就会因循过往的模式,赚10%又好,5%都照杀,如此这般的模式,只会固步自封地经营下去。
新旧绝不能冶一炉
一旦要壮大的时候,麻烦接续而来,旧日在香港的十间八间铺,变成一个历史包袱,这些香港店的经营模式太复杂,要自我抄袭,在大陆复制,感觉上有点不可为,反过来要简单化,简单化并不简单,其实就是重新创造Re-invent,重新创造是有风险的,市场不一定接受,而透过上市或行内出售这种手法,用于新生的中国连锁有吸引力,但加上旧日的传统香港店,整体看求有点尾大不掉,全面退场有难度,就是影响市盈率。
既然重新发明/再创造没有把握,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应该的是收购,但老板一般太眼浅,尤其见到人家的运作如此简单,就认为中间并无窍妙可言,绝不应该值某个价钱,谁不知简单就是王,他们要买的就是Simple & Stupid,若果中间延聘不到够班的企师,重新学过用钱的智慧,这个百市千店梦,不单止发不了,起动也成问题,一天到晚想新旧共冶一炉这些南方人的孤寒横式,想也甭想!
饮食业新胜旧,简胜繁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