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蜗居 选择“田园城市”


 

拒绝蜗居  选择“田园城市”

一部蜗居,红遍中国。蜗居这个词甚至成为了《咬文嚼字》杂志评选的2009年度流行词之一,看过蜗居的都知道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很多电视剧导演都拍过无数遍的城市白领生活题材,本身没什么新意,不同的是它从房价及城市白领的拧巴生活入手,引起了城市漂泊一族的共鸣,尽管许多“砖家”以专业的口吻说房价高是因为需求大,《蜗居》还是大火,白领们才不管那一套,他们要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真实的感受。

陶渊明很聪明,能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他不知道“蜗居”是什么意思,也不能理解中国城市的蜗居一族真实的生活状态。当初他挂印而去,潇潇洒洒,我们这些晚辈都很佩服的。试问中国白领有几个舍得辞去县长职务不做,跑到乡下作诗去的。

现实是,在中国城市化的高歌猛进中,鱼和熊掌是很难兼得的。在中国即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GDP第二大国的时候,城市建设高速发展,高楼林立,这都是应该举国欢庆的好事啊,为何有人会对此无动于衷呢?

问题是有些城市的发展走了极端,一味地向前冲,一部分人开上了车,住上了楼,有户口有保险有福利,一部分人被遗忘了,没车没房没保障,更残酷点是连工作都没有,群众是用脚投票的,不讲大道理,对于漂泊在城市边缘的人来说,自己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孩子的幼儿园还没找到,怎么会满意自己的生活环境。

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这点没错,关键是不能让部分阶层掉队,应该走城乡结合的统筹发展模式,而不是城乡隔离的二元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发展的规律看,城市化有利于有优势区位的大城市、沿海城市,不利于边缘化的中小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大连这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不是有位置优势就是沿海,资源集中的很厉害。这些城市发展起来要容易些,沿海的可以搞出口、对外贸易,利用自身地理优势,经济一般都能在短期快速提升,中国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表现就是例证。

不过负面影响大家也看到了,美欧日经济一感冒,中国出口经济就直线下滑,如为国外代加工玩具的中国最大玩具厂合俊破产让中国梦醒,原来出口的钱挣着风险也这么大啊。在以前,中国做外贸的自己不研发、不做品牌,盖个厂房雇佣点便宜的劳动力就可以闷声发财了。可随着城市化的升级,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OUT了,这个阶段的发展还是初级阶段,自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以成都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成功了,广大西部城市没有沿海城市的出口优势,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想办法。成都市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成功探索实践了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市化模式,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成都的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如推进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民的土地权利给予明确确认,还能顺畅流转,这样农民进城务工,一不担心自家的地没了后无保障,不能在城市安心工作,二是万一在城市混好了,卖了地进城发展,发展成市民也不错。有个问题是农民卖地进城了,万一失业必然陷入困顿。成都市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限制,像就业优惠、就业扶持这种公共服务对进城务工人员一视同仁,还推动农民养老险、农民工基本社会保险,这样农民进城无后顾之忧,城市和农村能实现和谐互动,想在农村有养老保险,想进城有社会保险,真正实现了统筹发展。

未来,成都市借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既不走沿海城市的路,也不走资源地区的高污染路,而是顺应城市发展的趋势,提出要用30年到50年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既不遏制城市经济发展,也不是“农村包围城市”,而是找到一种和谐的布局统筹方式,实现农村和城市和谐互补、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市生态。

背负生态环境赤字、抛弃历史文明、对农村另眼对待的旧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老太太的裹脚布被抛弃,以成都为代表的新的大型田园城市发展模式成为趋势。

中国需要有机的城市,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城乡之间的发展是统一在一起的,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三维一体。城市对提供基础资源和劳动力的农村更开放,实现一种田园、阳光的生态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