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在国内的《文汇报》上看到这样的报道:美国的高校之所以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是因为保持了高淘汰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毕业率,长期保持在48%,加州理工学院保持在60%。前天我与伯克利分校机械系博士研究生Hoday就此话题作了深入交谈。
Hoday,美国人,本科毕业于伯克利,现是研四的博士生。她说,美国的大学教育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没有规定必须在四年内完成。她认为伯克利本科生四年内如期毕业率在48%左右,可能是真实的,但还有很多同学是在四年后陆陆续续修完规定的课程才毕业的。Hoday说,在伯克利拿不到毕业证书的本科生可能在20%左右。其中一部分可能是个人原因放弃学业,还有一部分属于被学校“淘汰”。Hoday介绍,美国大学并没有“绝对淘汰制”,但是为保持学术品质、教学质量、学校声誉,学校、教师始终坚持教学标准,不可能让那些既不想读书又读不好书的人拿到毕业证书、戴上学士帽。
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质疑,相当多的学生无所用心,产生此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淘汰”。无论怎么“差”,无论怎么“混”,都能毕业。文凭被“注水”,学生被“宠坏”。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曾有过“坚持标准,实施淘汰”的传统。清华大学在1928至1937年期间,每年学生淘汰率为27.1%,理学院最高淘汰率达到69.8%,工学院为67.5%。据统计,在吴有训先生执掌清华物理系时期,1929年入学学生11人,到1933年毕业时仅剩5人,淘汰率54.6%;1930年入学13人,到1934年毕业时剩下4人,淘汰率69.4%;1931年级淘汰率为50%,1932年级更高达82.8%。与如此“残酷”的淘汰率相对应,在物理系1929-1938年入学并得以毕业的71位本科生中,出现了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美国科学院院士。
要提高中国高校的公信力、提高中国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提高中国大学生的竞争力,建立“绝对淘汰制”或者提高大学生淘汰比例看来已是刻不容缓了。
伯克利校园风光
萨瑟塔
图书馆
教学楼
田长霖东方艺术图书馆
随处可见的草坪
校园商业街
雨后校园
冬季里的春色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