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禁忌民俗的现代阐释
——春节民俗系列之一
谭汝为
为祈求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旧时老天津人在春节期间有一些禁忌,目的是趋吉避凶,祈求来年有好运气。今天看来,似乎是唯心的迷信;但换个视角,以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层面进行观察和剖析,您会觉得这些禁忌不无道理,细加咀嚼,其中蕴含合理的思想内核。试举数例阐发。
春节禁忌之一:“正月不剃头。”为嘛?老太太说:“正月剃头死舅舅。” 这老天津卫的妈妈例儿,纯属无稽之谈,但其中也蕴含着合理的引导。新春正月,人人都应干干净净过春节。这个妈妈例儿,就是督促人们在春节之前必须做好个人卫生。其实,旧时天津地区的剃头匠多为宝坻县人。在旧历年腊月里,剃头师傅忙忙碌碌不得闲儿,除夕加班到深夜。正月初一天刚亮,剃头师傅立马回宝坻老家过年去了。大正月里,你就是想剃头,也没法找到师傅了。
春节禁忌之二:“大年三十晚上忌人。”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大团圆”,出远门的亲人也千里迢迢、迎风冒雪往家里赶。为嘛?回来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团圆饺子。平日三餐忙忙乎乎可以凑合,但这顿晚餐,无论贫富都精心制作。三十晚上,阖家团圆,外面扬风飘雪,屋里灯火通明、热气腾腾,家家尽享天伦之乐。因此这个夜晚,又不成文的规矩:对“家鞑子”之外的人,一律拒绝(当然,邻居孩子在家里吃完饺子后呼朋引类,互相串门,相约打灯笼的例外)。汉语歇后语云:“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除夕之夜,不速之客前来串门或债主上门讨债,对一个家庭欢乐的年终团聚不啻大煞风景的干扰。旧时京津俗偐说:“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即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祭灶之际,正是债主催债讨债、穷人躲债逃债之时;但到了除夕夜煮饺子时,决然不会有人来登门讨债了。因为此刻债主也在家里团聚,即便想讨债也无法分身,这就给穷人留了一条活路——这条潜规则是人性化的。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躲债的故事,就是此情此境的艺术再现。
春节禁忌之三:“出嫁闺女,大年三十不看娘家灯。”为嘛?“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儿看娘家灯,会死娘家人。”这一条够厉害的!其实,这条妈妈例儿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您想:婆家一家老小在大年除夕忙乎着过年,儿媳妇却赖在娘家不回来,这多扫兴,多晦气啊!这条节日禁忌,给出了阁的姑娘立下一条死规矩,成为社会行为规范。不管你娘家有天大的事,儿媳妇在除夕下午之前,必须回到婆家过年。
春节禁忌之四:“破五之前女人不能动针线,刺了神眼,就惹下大祸了”。旧时家庭主妇辛辛苦苦忙乎了一年,春节前已把一家老小的服装鞋子都做好了,把所有饭菜都准备齐全了。如春节期间,妇女再做针线活,似乎就不公道了。于是以此为借口,让她们从初一到初五,好好歇一歇,放个长假,这也是人之常情。
春节禁忌之五:“过节不许摔坏东西。”大年下的不许摔坏东西,万一摔了就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也别得意忘形,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这种心理暗示以及谐音化解,都是合理而明智的。
因此,对于春节禁忌,对于老天津卫的“妈妈例儿”,不宜一概否定。应做具体的分析,就是:淡化其迷信成分,领会其实质内容。用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