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沈阳4日披露,滥下论文指示,导致了买卖论文与非法学术期刊等种种乱象。研究表明,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1月5日《长江日报》)
全国合法的期刊1年只能发表248万篇论文,而全国每年要有1180万人为了职称、荣誉、薪水等原因,急着发表论文。供需比为1∶4.76,僧多粥少。就助长了没有价值的灰色学术和靠抄袭、剽窃而来的黑色学术,横行于世。其结果,必然是论文买卖、非法期刊盛行。
美国学者唐纳德?肯尼迪在《学术责任》里说,“在学术领域,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出版物就是硬通货币,出版物本身就是学问。”但当今世界,出版物每年都在大幅度递增。出版和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自然有繁荣的因素,但也给学术评价带来了难度。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出版物和论文数量之多,既让人高兴,也让人咋舌。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刊物,论文都是供不应求。目前,中国几乎所有对学术成果的评价,都是按照出版物的“级别”和“标签”来评定和划分学术质量和等级的。
这样的做法,简便是简便了,但问题也出来了。比如,出版单位是否完全有能力评价论著质量和学术水平,出版单位在出版利润和贯彻学术良知两方面到底究竟是如何选择的?将学术评价权交给出版单位,可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有论文买卖产业、灰色学术和黑色学术,以及虚假期刊的出现。这是学术界的耻辱。
提到学术自由,人们往往会想到,发表和讨论学术观点而被免于恐惧。通俗地讲,就是学术自主,人们发表了学术观点不受威胁。但如果是通过职称、名誉、薪水等利益,强迫一个人发表论文,以至于让论文买卖成为一个产业,要比不让人发表论文的危害更大。
我们知道,有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之获得是非常艰难。即使学有专攻,要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年的功夫。而让1180万人在一年里去抢248万篇论文的容量,这明显存在问题,其结果必将是畸形的、虚假的学术繁荣。
论文崇拜是一个评价标准下的产物。改革评价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以民意来衡量学术水平。在过去的西南联大等大学,评定学术水平和聘用教师,并不看他是否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而是主要看同行专家的意见和教师本人在学术界或社会上的声望。
但问题是,现在的专家意见,更多是一种利益集团的意见;所谓社会上的声望,跟一个人在舆论界游刃有余的程度有关。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学术质量上,肯定不如李灵的论语心得,但在社会上,于丹的影响更大。所以,改革学术评价标准也是非常之艰难。
如何让学术重拾尊严?在我看来,必须让学术摆脱行政干预。职称评定、项目审批、工资级别、是否聘任等,这都是行政行为。而行政往往难以对学术地位、名誉和尊严做出应有的评价。所以,权力应该交给学术,让学术自主,而不是他主。这是其一。其二,必须培养“学术语境场”,以人为本,围绕学术的繁荣与发展,酝酿和营造适合的机制、制度、环境和氛围,重塑“学术语境场”。比如,类似强迫人发表论文,就是没有语境场导致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大,无不是以学术繁荣为基础。如果我们不为学术繁荣创造一个很好的环境,而是任由没有价值的灰色学术和抄袭、剽窃而来的黑色学术肆意横行,那么,最终危害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利益。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05/0043193973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