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希特勒反间计 斯大林大清洗 (1)
希特勒的崛起
从19世纪起,德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了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凡尔塞和约》的规定,战败的德国被解除了军备,民族屈辱、经济萧条、社会混乱交互作用,让骄傲的德意志民族更加渴望实现“强国梦”。而希特勒的纳粹党,敏感地把握住了这种国民心态,适时提出了“修改《凡尔塞和约》、收回失去了的领土,把相信国家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联合起来,团结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宗旨,并允诺要尽快改变战后军工企业停产造成的大量工人失业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局面。这在当时的不少德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使德国摆脱困境的良方。1928年后的几次选举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纳粹党视为解决德国社会主要问题、实现德意志民族强盛的希望。纳粹党在1932年的选举中大胜,希特勒由此获得了组阁大权。
取得执政党地位后的希特勒和纳粹党,用国家(民族)社会主义将国家再魔法化,第三帝国吞噬了市民社会,实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合一,在“决断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权主义的国家。这在当时的德国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反对。在上上下下充斥着民族主义狂热的时候,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以迅速实现德国的复兴,很轻易地就成为了德国人最大的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纳粹宣传的所谓“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一下子就俘获了民众的心,为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圆“强国梦”,以牺牲思想自由和个人政治意识为代价也是可以接受的。正因为如此,纳粹的消灭异己思想、反犹太人和反共的罪行,也就容易在复兴民族主义的旗下被德国人容忍。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烧向了失业现象。上台后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下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这样对比一下,纳粹党宣传自己“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还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台后的第二把火,烧向了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希特勒对内烧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广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仅1937年1 年内,全德国就有约1000万工人享受到这项福利。
希特勒对内烧了这三把火,让除了犹太人之外的大多数普通德国人得到了实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拥戴纳粹当局。希特勒对外也烧了“三把火”,让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这让德国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强,更加坚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使德国的空军力量超过了英国,陆军力量也超过了法国。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二把火,是收复失地和和平扩张。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订的凡尔塞和约,战败的德国一共丧失了拥有732万人口的7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莱茵河地区则被规定为非军事地带。希特勒上台后,经过一番折冲,不仅收回了萨尔地区,派兵占领了莱茵河非军事区,而且在1938年3月让奥地利“回归”德国后,又把有350万人的捷克苏台德地区纳入了德国版图。
希特勒对外烧的第三把火,则是通过举办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最隆重的仪式,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重新崛起。希特勒亲自担任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筑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建了一个可容纳2万名观众的游泳池,并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开幕式上,希特勒宣布开幕。会场上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比赛盛况。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得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个人生活方式又非常简朴,他是个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烟更不闹绯闻,让不少德国人感动得简直要用高尚纯洁来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希特勒已经是仁慈有为的统治者,甚至可以说是德国的大救星了。
已被迷惑了的德国人忘了,希特勒虽然不喜欢在个人生活上挥霍纳税人的钱财,但他从来不怕多流纳税人的血。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希特勒早就透露过他的长远扩张计划,引导德国走向战争是他必然的选择。很快,希特勒就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德国引向了毁灭之路。
中国外交官灌醉希特勒
1932年8月初的一天,柏林一家豪华酒店灯火辉煌。德国政府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酒会,受邀者中有各国的驻德使节、德国政府要员以及各大政党领袖。
在所有来宾中,有一个人最为引人注目,他就是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由于纳粹党在1932年7月底的国家选举中获胜,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也随之成为德国政府未来首脑的热门人选。许多人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和他结识,希特勒也面带微笑,俨然以未来政府的首脑自居,端着酒杯带着其他纳粹党魁挨桌向使节们敬酒。
当他走到一个身材高大、戴着眼镜的黄皮肤外交官面前时,那位外交官很礼貌地向希特勒介绍了自己:“党首阁下,我叫刘文岛,是中国驻德国公使,很高兴能和您认识。”
一听这话,希特勒脸上的笑容随即凝固,之后慢慢消失了,代之以一种鄙夷的神情。因为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他对极贫极弱的中国,从来都是看不起的。
希特勒表情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身边的陪同人员忙向他做了个暗示。希特勒回过神来,挤出一点奸笑,勉强说了声:“很高兴认识你。”
按照外交习惯,刘文岛举起了酒杯祝酒道:“我到贵国已经一年了,今天这个机会千载难逢,特敬您一杯。”
希特勒却充满敌意地紧盯着刘文岛,硬梆梆地回了一句:“你敬酒,我可以一干而尽,我敬你酒时,你能一口喝下去吗?”
众目睽睽之下,希特勒刻意给人难堪的。刘文岛恼了,他端起酒杯:“好,干杯!”
希特勒满不在乎,碰杯后一饮而尽。这次会上,大家喝的是烈性酒。两人干完了杯,刘文岛又倒了一杯,敬希特勒:“来,我再敬您一杯。”希特勒又满不在乎地一饮而尽。旁边的外交官们都看出了刘文岛的意图,大家悄悄地用微笑和眼神给他加油。就这样,刘文岛和希特勒你来我往,赌起酒来。喝着喝着,狂妄自负的希特勒开始犯了起了嘀咕:眼前这个中国外交官看起来文质彬彬,怎么这么能喝酒啊。
其实,希特勒太小看这个外交官了。刘文岛,湖北武穴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毕业,曾留学日本,当过学生领袖,做过职业军人。当希特勒还在柏林流浪时,刘文岛已经是汉口特别市的市长了。刘文岛是军人外交官,也是一位外交场上的厉害人物,他不仅政绩卓著,酒量亦是惊人。
当两人喝到第20杯时,希特勒撑不住了,一个踉跄跌坐在椅子上,最后被手下人抬出了酒店。在场的各国外交官们发出一阵哄笑。
说也奇怪,之后希特勒再也没有如此豪饮过,等他第二年上台成为总理后,更是滴酒不沾了。
斯大林清洗情报部门
苏联情报机关30年代开展的大清洗运动,帮助德国掩盖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苏联情报搜集和分析系统瘫痪,国家变得又聋又瞎。
1937年5月21日斯大林在国防人民委员会情报部会议上说,情报局连整个机关都受到德国人的掌控,并指示解散情报网。同年6月2日在国防人民委员部的军事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斯大林指责情报机关在为德国、日本和波兰服务。
1937年8月1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情报局的现状,撤消了情报局局长别尔津的职务,责成内务人民委员部全面整顿情报局的工作,与国防人民委员部协商,立即采取措施,揭露情报局工作中的问题,两周后向中央委员会汇报改善其工作的建议,提名新干部。
情报局长别尔津、国家安全局代局长根金、代理总队长奥尔洛夫、前情报局长普罗库罗夫等一大批高级领导人被捕,多数被枪决。至1940年5月,近两年情报机关逮捕了200多人,更换了整个领导班子。326人因种种原因被清除出情报机关,同时吸收了326名新人,他们多数没有接受过情报工作培训。
情报机关的肃反活动不断扩大。1940年甚至接到了一封有内务部人民委员部对外情报局领导人菲京签名的信:“我们获悉,德国记者理查德.佐尔格(二战时著名的苏联间谍)是德国和日本双料间谍,因此在其进入苏联境内后应立即逮捕。”幸好,佐尔格不理会召回令,没有回到苏联。
苏联在国外的大批情报人员被逮捕。内务人民委员部对外情报局的几位负责人相继被枪决。1937年驻柏林的情报站负责人戈尔东被召回莫斯科,被捕后遭枪决。同年从柏林召回了秘密情报员扎鲁宾夫妇(他们正在领导着德国盖世太保的一位工作人员)。此外,还从柏林召回一批有秘密身份或公开身份的经验丰富的情报员。1939年1月苏联驻柏林情报机构的16人中只剩下2人,处于无人领导的状况。苏联在德国这个重要的国家变成了聋子。
在1938年的127天里,国家领导人没能从对外情报机构获得任何情报。
为了填补情报人员的空缺,苏联急忙从军队和高等院校毕业生中推荐了一些优秀分子补充情报队伍。但是,他们没有任何情报工作经验,而且外语很差。
1940年7月,情报局划归总参谋部后,无权直接上报国防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领导人仍旧不相信这个情报机关。在德国入侵苏联前的这一年里,斯大林只召见过情报局长戈利科夫将军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