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文化与影视语言如何平衡?


关于方言文化的人文思考

 

——就“方言文化的保护”等问题答《渤海早报》记者问

 

18日,博主就方言文化的保护及相关人文思考的专题,接受了《渤海早报》记者赵威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摘要。

 

赵威:谭老师,您好!您是语言文化专家,请您谈一谈:方言与地方文化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谭汝为: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赵威:方言孕育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有一种观点认为:某些热播影视作品中的方言使用过度,您认为应该如何在影视作品中保持普通话和方言的平衡度?

 

 谭汝为:在构筑地域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中,方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视作品中使用方言,是增强作品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喜剧小品和幽默影视作品中,如果赵本山不说东北话、赵丽蓉不说唐山话、郭达不说陕西话,杨议不说天津话,那么作品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将大为减弱。

 

 对影视作品使用天津话,历来争议很大。特别是过去有些影视作品让汉奸、流氓、悍妇等说天津话,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天津话的声誉。在影视作品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以保持普通话与方言的平衡度,我认为有两条规约应当注意:

 

 第一是推普规约,就是尽可能不用方言;

 

 第二是得体规约,对于必须使用方言的角色,应做到其方言语言的格调与主题表达相适应,与角色人物本身以及与其他角色的语言背景相契合,与作品的整体语言环境相适切。

 

  赵威: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如何?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中保护方言?

 

 谭汝为:普通话和个人母语方言,各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和使用范围,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共同语、标准语言,对于使用者来说,它是工作语言、公务语言、教学语言、校园语言;而方言则是家庭语言、乡土语言,二者并不冲突。普通话是为全民族服务的,方言是为某一个地区的民众服务的。在不需要使用普通话的场合,没有必要拒绝方言、排斥方言,事实上这样做也是行不通的。

 

 我们推广普通话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要取消方言。在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将受到保护,多语言的和谐统一、规范发展,将得到持续的政策支持。目前语言学界对于濒危方言正在进行抢救式的调查研究,由国家提供科研资金,例如对海南岛、皖南、赣南、湘南、粤北等薄弱地区的濒危方言进行调查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属于方言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目的是为历史留下宝贵的方言资料。

 

 赵威:天津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怎样?

 

 谭汝为:地域文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其典型的外在特征就是方言。地域文化对方言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外地人一到天津,首先体会到的不仅仅是天津城的独特韵味,或是天津小吃的美味,还一下子就会被幽默、直爽、豪放的天津话逗乐了。

 

 我认为:天津方言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历史上的军旅文化和移民文化,给天津带来了母方言——以宿州为中心的江淮方言,使天津话与毗邻的北京话、河北话等迥然不同,风格独具。

 

(二)历史上的漕运文化和商埠文化,使天津方言适合社会交际,注重口语表达,感情深厚、热情豪爽,直率简洁、生动形象。

 

(三)历史上五方杂厝,名流荟萃,南北交融,雅俗共处,中西碰撞,风云变幻,思潮蜂起,形成多元多彩的社会生活,加之近代开埠、九国租界、洋务运动、北洋新政、五四风潮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以津门为重镇为舞台——以上因素使天津人视野开阔,经多识广;使天津方言词汇丰富,极富表现力。

 

(四)受码头文化、北方戏剧码头、曲艺之乡等民俗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天津方言形成了质朴俚俗,贴近生活,幽默诙谐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