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想说的是,中小酒企业从今天开始给自己做个全身体检,体检的目的是客观地了解自己,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我们以后怎么做,可能做到什么程度。
有人说,做企业谁不想做大做强啊?其实不是这样,有很多中小酒企业是没有这个计划的。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没有志气、没有志向而瞧不起它。而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企业的“自知之明”表示钦佩。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有做强做大的客观条件的。这样说当然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比如企业老板能够规划到的企业生长时期,或者更明确地说企业老板的生命期限内,最多延续到下一代这个时间区间。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中小企业在未来20年内看不到促成企业大发展的因素的,就可以看作不具备大发展的条件了。
酒企业的特殊性是,酒品没有特色不太可能成为大品牌,而有特色的酒品也可能正因为这个特色而失去大发展的空间。我们说的酒品的特色主要是指酒体的特色,特别以香型为基础的独特口味;当然也包括其他因素,如品牌形象等。比如,白酒大品牌中的茅台、五粮液就属于从香型上有明显差别的白酒,这就是各自的主要的、基础性的特色。正是这一特色的区别,才使得这两种酒品牌齐头并进;而汾酒属于清香型,与茅台、五粮液有明显的区别而形成自己的特色,也不失一方霸主之位。老白干、二锅头都属于这种情况。
但有的特色却成为发展的局限。比如东北的高粱酒、南方的米酒还有内蒙的奶酒等,尽管各自特色鲜明,但这一个性也使其受众群体大为减小,而成为发展的局限。对于中小酒企业而言,往往不是担心特色形成的局限问题,而是缺乏特色。我曾经和许多类似的酒企业谈,问他们酒的特色,多数是顾左右而言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不来,也未必确实没有。正如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自己的酒产品的特点呢?我想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是香型。按说白酒的香型其实并不太多,主流的更是只有浓香、酱香、清香三分天下。但中国地域辽阔,即便是同一工艺,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原料条件下,酒体本身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有的还很明显。产生时间最近的“芝麻香型”,至少在满足好奇心上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而成为活跃市场的一个可能。
第二是工艺。白酒工艺尽管大同小异,但这个“小异”往往形成千差万别的酒体风格,这还不包括小企业的一些偏方式的特殊工艺的作用。并且,让小酒厂完全采用大酒厂的严格工艺也不现实,而恰恰是这些“不规范”造就了一些特殊风味来。象二锅头、双轮、高炉等都是在工艺上产生出特点来。
第三是原料。原料是影响酒体口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主流品牌酒而言,我们都可以从原料的采用上找到各自的特点来。五粮液最大的卖点就是原料上的坚持,而汾酒和大多东北酒又何尝不是原料上形成差异化呢?并且,在原料上有所创新,相比香型和工艺而言,其难度又的最小的。
产品有没有特色,未必是决定市场的主导因素,但有特色产品的企业总是很幸运的。而对任何企业而言,产品和产品的特色就是企业的最便捷的竞争力。以上所言都是“硬件”,也是中小酒企业体质的最重要指标,因为这些指标是企业最终能否形成自己产品特色的基础。如果我们在硬件方面的优势不那么突出,那么我们还可以从软件上来找找着力点。(待续)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