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业税调控楼价是最大误区


新年伊始,传来物业税“空转”将在全国推广的消息,一时间各种议论都有,其中,一种典型的看法是,政府要动用物业税来调控楼市和房价了。

 

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把物业税当作是调控楼市的税种,其实已经深深陷入到误区。

 

为什么要征收物业税?从这个税种的本来意义上来看,它是财产税。谁持有不动产,每年不动产是否增值,地方政府会在评估基础上,征收一定的税收,供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拥有物业越多的人就要更多地给公共财政作贡献。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政府的收入来源,另一个是财富的再分配,二次分配。

 

目前我们的政府缺少收入来源吗,显然不是,各种各样的税赋,即便只是房地产,政府从土地出让金、企业开发、交易营业税、契税等等,政府的税收十分可观,只要去算算这个数就知道有多庞大了。

 

如果现在再开征物业税,首先是政府得大益,钱袋子将更加满,其次是持有房产的老百姓要支出为数不少的新的税赋。我们的住房自有率很高,80%乃至更高,但我们多数老百姓并不富有,他们往往倾其储蓄购买房屋,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更安全地生存,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够让普通居民获得自己保障得安全感,不像美国人、欧洲人可以借钱消费(我们国家内需不振,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后半生医疗、养老、孩子教育等担忧,不敢消费,而不是高房价)。

 

所以,如果将物业税当作财产税征收,税收将大大加重普通老百姓的负担,是与民争利,甚至可以说是“搜刮民脂民膏”,一定会受到强烈反对。中国目前在这样的时机下,不适合征收作为财产税的物业税。实际上,目前谈的物业税,最大可能是一种房产持有税,对于奢华型房屋消费,对二套、三套或者更多的房屋征收持有税,才比较可行,不至于伤及普通自住居民。

 

接下来的问题,物业税能不能调控到楼市呢?能否帮助到普通购房者?我认为,用物业税来调控楼市,楼价会更高,对市场影响很小,不可能实质性地帮助到购房者。

 

上面已经讲到了,如果说把物业税作为一个财产税普遍征收,直接影响的是大多数普通居民的利益,不可能实施。当作持有税来征收的话,将使部分豪宅、投资性物业的持有成本增加,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房屋成本增加了,意味着楼价将更高。有人认为,物业持有税增加会抑制投资和投机,但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是房屋成本增加,不论是建设环节,交易环节还是持有环节,高成本一定会反映到楼价上,无形当中推高楼价,因为,人们改善住房的需求、以及长期投资(为养老为儿孙为抗通胀等)的需求,不是能够靠征加税收能够解决的,只要我们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一天没有健全,房产方面的需求迟早都会增长和释放。

 

应该说,用物业税或者其他税种的征收方法来调控楼市、楼价,思路一开始就错了,营业税这几年的折腾就很能说明问题。帮助购房者其实政府应该起到关键的作用,至少有两方面要充分发挥作用:一是大力建设、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要让越拉越多的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人群住进或者买保障房。这一点其实做得很不够;二是要调控供求关系,增加有效供应,适合普通购房人群的土地和房屋的供应要保证,当然也要对投机炒作进行抑制,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调控市场方面,不应该强行干预,不能违反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还应该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上面两点做好了,不仅市场稳定可以预期,而且政府将归位为弱势群体解决居住问题的职能。

 

所以,应该直率指出,政策如果想直接干预市场价格,可能从出发点上就陷入了误区,而我觉得将物业税当做调控房地产市场和楼价的税种和手段,是最大的误区,肯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