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霸王醉送给施罗德》系列报道之五—以“湖北名片”的心态打造品牌



        湖北石花酒业前身是清同治(1870)年间创办的“黄公顺酒馆”,距今已有140年的历史,是鄂西北少有的百年老字号企业。黄公顺第五代传人目前担任石花酒业技术部副主任。

          (小标题)百年老字号的历史荣光

        解放初清产核资时,整个襄阳专区的工业企业,襄阳卷烟厂的资产排名第一,黄公顺酒馆的资产紧随其后,排名第二。

        中国白酒行业权威专家陶家驰先生对石花酒业的历史了如指掌:上世纪七十年代被认定为最好的酒曲;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省政府认定为湖北八大名酒之一;轻工部曾拟将石花酒厂确定为全国清香型白酒主要生产基地……

         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邀请全国100多位著名工商界人士,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问题时,石花酒厂的老职工、黄公顺酒馆的第四代传人黄善荣,名列其中。

        经过近几年脱胎换骨地改革创新,企业在厂区面貌、设备、产品开发、品牌、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和机制创新等涉及公司健康成长的方面均有了长足进步,制约公司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体制改革也于2007年全面完成,石花酒业又重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的资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石花酒业无可置疑地取得了新形势下中国白酒市场竞争的入场券,百年老字号的荣光在新时代,在董事长曹远亮的带领下,继续传承。

         

          (小标题)从中德心桥到湖北名片

        这段创新崛起的历程中,石花霸王醉品牌的成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

        2009年10月25日,在“德中同行—发展高层论坛”上,湖北省政府将珍藏版“石花霸王醉”酒,作为“湖北名片”分别赠送给德国外交部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

        “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三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由中国国家主席和德国总统共同担任活动的监护人。

        在送给德国外交部的精美酒盒上刻着:“为庆贺中德建交37周年,湖北省人民政府特向德国外交部赠送编号为0037的珍藏版‘石花霸王醉’酒” 。赠送给施罗德的则是编号为其出生年份1944的珍藏版石花霸王醉,以此感谢施罗德先生为中德友谊做出的卓越贡献。

        据陶家驰先生掌握的资料,白酒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外国政要的,除了茅台,就是石花霸王醉。

        陶家驰先生还建议石花酒业抓住这一契机,为振兴鄂酒做出更大的努力,让“石花霸王醉”成为全方位的“中国第一高度”。

        据介绍,论坛上赠送的珍藏版石花霸王醉酒,是石花酒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石花霸王醉上市6周年之际,推出的全球发售仅6000盒的限量珍藏版,每盒都有惟一的收藏证明,珍贵稀有。

        做超高端品牌,好的产品和技术只是基础,如何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与品牌定位相匹配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才是品牌整合中最精微也最困难之处。

        石花酒业副总经理郑书军介绍说:“从省内众多白酒品牌中脱颖而出,赠送给施罗德先生,是石花酒业的骄傲,也显示了公众对石花酒业的高度认可。同时,这也与公司长期坚持以‘湖北名片’的心态打造霸王醉品牌是分不开的。”

  

          (小标题)鄂酒高端转型的成功试车

        其实,早在2005年10月召开的“振兴湖北酒业大会”上,石花霸王醉就与枝江、稻花香、白云边等品牌一起被确定为湖北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鄂酒品牌。

        德中论坛的载誉归来,再次证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鄂酒的集体高端转型过程中,石花霸王醉是最有机会,也最适合承担起探路之责的品牌之一。

       酒精度高达70度,中国白酒最高度数,上乘好酒窖藏20年以上,原汁原浆灌装。石花霸王醉最为人所称许的莫过于其定位:它是第一个主打“超高度”和“超高端”的白酒品牌。

        早期企业曾因香型不适,一度走入停产的边缘。原本是“负资产”的“清香型”出身,与浓香、酱香等大众化香型相比,霸王醉的风格极其鲜明独特。现在更被精于市场的石花人,成功转化为一道对手难以逾越的竞争门槛。

        这一战略今日看来顺理成章,但在长达数年的践行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

        作为第一个将超高度白酒产品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鄂酒品牌,石花霸王醉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品牌实践。然而它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商业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市场定位上的反复琢磨,恪守品牌品质与追求销售规模、市场覆盖的两难,在面对茅台、五粮液、水井坊等竞争对手时,何处应该模仿,何时必须自信和坚持,石花霸王醉的这些探索对于任何期望冲破地域局限、打造高端品牌的公司都极具启发价值。

        或许可以如此评价——“将霸王醉送给施罗德”是鄂酒向全国性高端品牌冲刺过程中的一次成功试车。(记者 占林涛 通讯员 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