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4章 (3)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希特勒反间计 斯大林大清洗 (3)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赴莫斯科谈判和签约,完全是秘书进行的。莫斯科和柏林当时都搞了双重外交的幕后把戏。签约前,德国于8月23日和7月15日,分别试探苏英两国对德国进攻波兰会作何反应。德国向英国提议,于8月23日派戈林赴伦敦谈判,到23日当天又临时撤消。同德国签约后,克里姆林宫告诉伦敦和巴黎,说准备继续同英法伙伴谈判。

莫斯科同德国“拉关系”的方针,早在1938年即已初露端倪,积极执行则始于1939年春。克里姆林宫于8月3日首次秘密同意与德国谈判,21日,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纳里宾特洛甫来访并缔约。秘密议定书更敏感,是苏联倡议拟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对苏让步。但协议书的要害在于,它首次强调了苏联扩大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的愿望。正因为如此,莫斯科在战后仍对秘密议定书讳莫如深。

1939年二战爆发的两周之前,苏联高级军事代表团与英国和法国高级官员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会谈,苏方提出派军队帮助牵制希特勒。如果波兰能首先允许苏联红军过境,苏联就能将其许诺派遣的大量步兵、炮兵和空降兵部署到德国边境。

但是英、法两国政府只是派遣其代表去谈判,却没有授权他们签署约束性协议,所以他们没有回应苏联1939年8月15日的这项提议。

    1939年8月21日11时,斯大林接到电报:苏英法谈判最后一次会议开始。继续谈判已无意义……

    4小时后,德国大使舒伦堡把希特勒“致斯大林先生”的密电交给莫洛托夫,电文为:我同意苏联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方案。补充议定书将在德国有关国务活动家访问莫斯科期间商定。希特勒建议莫斯科于22日或不迟于23日接待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拥有签署任何文件的授权。

    21日17时,莫洛托夫向舒伦堡转达了斯大林的复电:致意德意志帝国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先生,苏联政府同意里宾特洛甫先生于8月23日抵达莫斯科。

    22日苏联通知伦敦和巴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丝毫不会中断或拖延苏英法谈判。

 

1939年8月23日深夜到24日凌晨,苏德在莫斯科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对里宾特洛甫说,“苏联对这项条约是认真的”,说他“准备以人格担保,苏联永远不会背弃伙伴”。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效期为10年。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彼此互不使用武力,任何一方将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他方的国家集团;一方受到第三国进攻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彼此有关问题,密切接触,交换情报;和平解决相互间的一切争端。

    在克里姆林宫的叶卡捷琳娜大厅为条约的签订举行了隆重的正式招待会。里宾特洛甫入场。他在门口伫立片刻,向在场者行了个法西斯举手礼,狂叫:“嗨,希特勒!”

    全场的人都紧张地等待斯大林的反应。斯大林微微一笑,伸出三个手指摸摸军服纽扣,装模作样地行了个屈膝礼,大家松了一口气,莞尔一笑。

    招待会后,斯大林说:“看来,我们胜过了他们,让他们言听计从。”

    英国认为,这是两个“同样危险的伙伴”签订的条约。丘吉尔另有见解:“很难说,这个条约令谁更厌恶,是西方,是希特勒,还是斯大林。谁都明白,这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两个帝国、两个体制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是你死我活的。”

    但是,苏联是最后同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欧洲大国,迄今为止63年来,西方对这一点噤若寒蝉。苏联是在同英法结成军政同盟的希望破灭后才同德国缔约的。而且,莫斯科知道,西方(特别是法国)在战前曾同纳粹德国做过不光彩的交易。

    1938年12月,法德外长曾签订类似的条约《法德宣言》,其中说,双方“在领土方面没有任何无法解决的问题”。苏联侦察员得到情报:法国外长在柏林曾对里宾特洛甫说:“把殖民地留给我们,乌克兰就归你们了。”

    罗斯福有一句名言:“条约并不可信,实力才是和平的主要保障。”他心里明白,欧洲的大战已不可避免。但是,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还幽默了一下:“几天前,我曾想杀了希特勒,宁可赔上自己的鼻子。今天,我对鼻子的态度友好多了,也打消了处死‘元首’的愿望。”

    慑于滚滚而来的希特勒战车,西方开始对德国作出一系列让步,以期东引祸水。但是,希特勒有自己的计划。他于1939年7月底向斯大林建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很快,罗斯福到8月4日就获悉了此情报。此前一直想破坏苏英法谈判以便让苏联单挑独斗希特勒的罗斯福,立即改变策略,建议“欧洲大国达成反侵略协议,作为有利于国际和平的决定性因素”。这是他为阻挠苏德缔约作的最后一次努力。

    8月24日凌晨,罗斯福接到苏德缔约的密报,立即拉长了脸说:“俄国是否联上了德意日轴心,速查!”得到的答复是:“尚未,斯大林还在随机应变,想赢得时间。”

1939年9月1日凌晨2时,得悉德国进攻波兰,罗斯福只说了一句:“这是苏德条约的主要后果。”

根据条约规定,“如果发生领土或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及波兰西部将归属于德国,而波兰的其余地区,连同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比萨拉比亚则划归苏联。并且表示:“一个强大的德国是欧洲持久和平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来自苏联的保证一经确认,希特勒就迫不及待地下达了进攻波兰的命令。他要求军队在25日清晨5时45分入侵波兰,这个日期离条约签订只有两天。但由于墨索里尼的问题,才推迟了几天。8月31日,希特勒再次下令进军波兰,9月1日,德军装甲兵团开始浩浩荡荡地进攻波兰。

斯大林冷眼旁观,看着波兰的空军损失殆尽,骑兵也无力与德国装甲部队较量,便适时地出手了。9月17日,斯大林下令苏军越过波苏边界,开始宰割受了伤的波兰。苏军势如破竹,一直从苏波边界向前推进了250-350公里,占领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约37000平方公里。苏军还俘虏了大约30万波兰人。

希特勒理所当然地开始了对波兰精英及其境内犹太人的大屠杀。

斯大林对那30万战俘也没有打算做人道主义处理。

1940年3月,斯大林、贝利亚等苏联领导人决定,将战俘营中所有的波兰军官、作家、诗人、贵族、教授、社会活动家等全部枪杀。当时所有的苏联政治局委员斯大林、米高扬、加里宁、贝利亚、伏罗希洛夫等都在屠杀令上签了字。

屠杀是按照有计划、高速度、高效率、高保密的要求进行的。那些优秀的波兰人成批地押解到一间特殊的审讯室,这间小屋作了隔音处理,不会有枪声传出。

枪杀一般在夜里进行。每当有人被迅速枪杀后,便用卡车将尸体运到卡廷的黑森林区埋葬,杀一批,埋葬一批,然后盖上泥土,种上树木。有时,苏联人将波兰俘虏在夜里押到卡廷森林区,在那里一排排地执行枪决,然后埋葬。

就这样,2.2万名波兰战俘无声无息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得以暂时处身于战火之外。苏德共同瓜分了波兰土地。但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德国在西线得手后,于1941年6月22日撕毁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2008年10月,英国《每日电讯报》刊登了解密文件,在二战爆发前,斯大林曾准备向德国边境派遣100多万军队以阻止希特勒的入侵。俄罗斯情报部门的一位少将列夫·索茨科夫对这份长达700页的文件进行了整理。按照他的说法,如果英法接受了斯大林建立联盟的提议,二战就不会爆发。

索茨科夫说:“如果英国、法国和其欧洲盟友波兰严肃地对待这一提议,我们就能在德国面对的两个战线上投入300个师或者更多,是希特勒当时兵力的两倍。这是一个拯救世界至少阻挡豺狼道路的机会。”

但在当时,率领英国代表团的海军上将雷金纳德·德拉克斯对苏联代表团说,他只被授权谈判,而不是签订协议。当被问及英国军队在西线为阻挡纳粹可能发动的入侵部署了多少军队时,德拉克斯说只有16个做好作战准备的师。英国对逼近的冲突缺乏准备使苏联困惑。

 

 

 

 

 

                   历史学家对条约的看法

 

    对于这一条约,历史学家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视之为斯大林外交的巨大胜利,认为它推迟了苏德战争的爆发;有人则把条约说成是莫斯科的“无奈之举”,因为当时苏英法谈判陷入僵局,而美日想让苏德这两架最可怖的战车迎头相撞;还有人认为斯大林对德缔约是犯了致命的错误,使法西斯放开手脚,于9月1日进攻波兰,令世界跌入大战深渊。

    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德国对此早有预料。苏德条约使德国在东线无后顾之忧,免除了两线作战的苦恼。

    秘密议定书的实质是苏德两国在东欧划分“利益范围”。进入苏联范围的有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比萨拉比亚(今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和波兰的其他地区。这是苏联首次宣布在东欧有自己的利益,并得到承认。斯大林想用这步棋使德国远离苏联边界,使芬兰边界远离列宁格勒。进入德国“利益范围”的有波兰。但是,后来苏联情报部门军官发现了德国的秘密地图,上面把西乌克兰重镇利沃夫划入了德国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