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今天上午,记者从教育部核实,该部正在全国调研是否更改高考时间,但是目前尚无结论出来,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今年高考时间恰逢周一,由此带来了大城市交通拥堵和家长接送考生的不便。为此,有人建议将高考时间调到6月的第一个周末进行。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对此已经开始了调研,但目前尚无结论。(10月12日《法制晚报》)
我赞同将“高考日”设在每年六月的第一个周末。为什么呢?因为周末单位不上班、学校不上课,人们可以自由地调整自己的出行时间,从而为高考让路。因为不是周末,每逢高考,“上班流”、“上学流”和“送考流”挤压在一起,相互影响;交警、环卫等部门为顺利高考,疏导交通、禁止噪音等,增加成本……一方面加重了高考难度,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社会成本。相反,将高考日设在周末,则既可以保证顺利高考,又减少了社会成本。
想到了美国的大选日。我们知道,美国大选日是“11月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为什么是11月?因为11月粮食已经收获、储存、销售完毕,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大选。为什么不能晚于11月下旬呢?因为11月下旬后,就会迎来雨雪天气,人们就不愿意出门投票了。为什么是星期二,而不是星期一呢?因为当时很多人到投票站投票需要1天的路程,而星期天是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因此国会盘算着选民可以在星期一出门,星期二到达。为什么不直接规定是11月的星期二呢?因为美国的地方法院大多在每月1日开庭审案,如果星期二赶在11月1日,那么就会冲突,而“11月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就避免了这个冲突。由此,美国大选日一般都会落在11月的2日到8日之间。
民主国家,大选是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可这么一个重要的活动,竟然考虑这么周到。为方便参与、减少成本,美国大选日的制度设计想到了农忙、天气、路程、礼拜,甚至是法院开庭日等等,并为之让路,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重要就让人们的其他社会活动必然做出无谓的牺牲。这让我们看到了制度的细腻。这告诉我们,任何制度,那么目的再崇高、出发点再好,都应当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最方便的人性化设计为前提;这告诉我们,有时候不是人们不配合一件事情,而是配合这一事件的成本太高;不是某一个事情本身不好,而是围绕这一事件的制度设计不好。
的确,高考很大,事关每个考生的前途,全社会都应当为之让步,所以有“全民高考”之说。但高考毕竟只是考生和考生家庭的大事,社会其他活动为之做出的牺牲都是义务的,而且这个义务是可作可不作的。如果有更合适的办法,高考的制度设计不是让人们多作牺牲,而是让人们减少牺牲。当全社会都在为高考作牺牲的时候,高考也应当为其他社会活动考虑。而将高考日设定在周末,就是这种相互考虑的结果,也是制度细腻的体现。
http://news.sina.com.cn/c/2010-10-12/1410212593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