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机构能否让方肖之争回到学术轨道


    
王攀

有关肖传国一案,科技部和卫生部12日各有表态:科技部发言人在其官方网站上回应,称对肖传国等人应予强烈谴责,并澄清其承担973计划项目在2008年已经结题,不再是该项目首席科学家。而卫生部专家表示,作为业务部门,他们关注着相关事件的进展。本周五前卫生部可能会就此事出面表态。(10月13日《京华时报》)

法律的归法律,学术的归学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是,我们只知道口头上说,却不知道实际中用。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学术的问题,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乱,最后由动笔头到了动拳头。

方舟子和肖传国之间十余年的学术之争,学术界以及相关权威机构一直沉默。以至于二者对簿公堂,先是在武汉的法院里,肖传国胜诉;接着在北京的法院里,方舟子胜诉。在法律面前说不清楚的现实,又加深了二者之间的怨恨。而在学术界权威机构集体失声的情况下,这种学术之争最后发展到了肖传国买凶伤人。如今,肖传国一案宣判,五个半月拘役的判决,方舟子不满,肖传国不服,一个要抗诉,一个要上诉。这告诉我们,法律仍旧无法平息二者的学术之争。

此时,学术界的两大权威机构科技部和卫生部相继表态,能否让方肖之间的争论回到学术的轨道上来?不知道。因为两个部门尽管都发出了声音,但声音的价值相当有限。科技部对肖传国行为的强烈谴责,以及对他首席科学家身份的澄清,仍旧不过是道德层面,而没有涉及到他们学术之争的本质,换句话说,究竟谁对谁错仍不清楚。当肖传国买凶伤人,触犯法律的时候,就已经说明道德的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道德谴责又有何用?

科技部的声音没有触及本质,卫生部的表态也不过如此。卫生部的专家说“作为业务部门,他们关注着相关事件的进展”,不知道他们口中的相关事件仅仅是肖传国买凶伤人,还是方肖之间十余年的学术争论。如果仅仅是买凶伤人,那没有任何意义;而如果是二人学术之争的整个事件,显然这样的关注效率实在太低、表态实在太迟。事实上,卫生部还没有表态呢,他们只会在本周五之前出面表态,而且还是可能。但不管怎么说,希望卫生部的表态不要仅仅停留在买凶伤人上。只有对肖传国的肖氏反射弧手术的真伪、是否被允许、是否需要限定范围等进行明确表态,才有意义。

肖传国买凶伤人,是他个人的悲剧,又何尝不是整个学术界的悲剧,更何尝不是卫生部和科技部的悲剧?如果方肖之间的学术之争,两大部门及早介入并表态,学术之争又怎么发展成为个人恩怨之争,又怎么最后发展为拳头之争。用法律解决学术问题,原本就是一个荒唐。而在荒唐之上,最后衍生出买凶伤人,不过是荒唐之上的荒唐。事实告诉我们,即便是学术问题从动笔头走到动拳头,法律也只能解决属于法律的问题,而学术的问题,法律无能为力。

审视方肖之间十余年的学术之争造成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种种手段,最后我们发现,又回到了原点。这个原点是:法律的归法律,学术的归学术。只是,学术界、相关权威机构能否从中汲取教训呢?不知道。但无论如何,卫生部本周五之前可能做出的表态,是学术界、权威机构能否真正反思的一个体现。

http://tech.sina.com.cn/i/2010-10-13/02224738566.shtml
http://tech.sina.com.cn/i/2010-10-13/022447386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