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短期来看,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将会保持较低增长水平,在原有框架背景下的复苏也将呈现缓慢、曲折的过程;中长期看,随着危机后有关各国结构、体制和政策调整的深入,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贸易格局、经济力量对比和全球治理结构等都有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既会增加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总体来讲,稳定和有利的因素是主要的,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是从属性的,机遇大于挑战。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将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长期来看全球化不仅不会倒退,还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现代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使跨国、跨境交易更加便利。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全球贸易和投资还会继续增长。这将有利于我国继续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和要素配置,释放增长潜力,加快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充分吸收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和国际人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获取重要国际资源和技术。但短期来看,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仍会抬头,贸易保护措施可能增加。
2.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启动期,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
为应对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比如传感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等若干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在实现技术赶超及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等方面,我国具有市场潜在规模巨大、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等优势,可以藉此在某些技术领域迈入领先行列。另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占优势的局面尚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创新能力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今后能否在全球化中受益,关键要看能否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争得先机。
3.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将不断增大
随着全球对气候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气候问题已经演变为国际政治博弈和经济竞争的焦点。随着全球减排责任体系和制度安排的逐步形成,以及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迅速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发展趋势或发展模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将会不断增大,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减排将促进能源和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增强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4.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将在新的背景和条件下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将会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对全球产业分工及贸易格局产生影响;成本上升压力的加大,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促使发达国家部分资金相对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如汽车、钢铁等),以及某些原来不可转移的服务业,都有可能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危机中和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储蓄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变动,进而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非洲、南美洲、中亚等地区的一些历史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将会加快,以印度、巴西、南非和中东某些国家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仍会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既对我国构成了竞争压力,又为我国扩大外部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
5.全球治理结构将会出现调整和重构
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全球治理框架将会进一步调整和重构,多极化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会相应增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期望也会相应提高。如何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积极参与者,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金融领域,将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国际货币体系方面,主要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的种类将趋向多元化;在金融治理方面,将更为重视全球合作的、审慎的金融监管,更加强调稳健的、较低杠杆率的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更为关注相互联系紧密的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等。这些既为人民币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也要求我国对外贸易、投资和金融体系加快自身的改革和调整,以增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摘自《十二五十二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