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分灯:禅宗的发扬光大


  五家分灯:禅宗的黄金时代

 

    禅宗发展的第三阶段是越祖分灯禅。这也是禅宗发展历史上灿烂辉煌、令人神往的时期。

    所谓的越祖分灯禅,是指五家分灯后的禅法。此种禅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张性自天然,不加造作,在修行方法上提倡无修无证,随缘任运,纯任自然。

    其中,临济宗出自百丈弟子希运门下。《祖堂集》说希运禅师相貌古怪,身长七尺,额间隆起一个大肉球,像缀了一颗硕大的佛珠一样,并且脾气很坏,喜欢打人。

    唐宣宗李忱没做皇帝之前,曾与希运共同在浙江杭州盐官(就是现在的海宁县)海昌院一起修行。李忱看到希运拜佛和其他人有点不同,就问:“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你礼拜祈求什么呢?”

    希运说:“不向佛求,不向法求,不向僧求,就是常拜拜而已。”

    李忱又问:“没有目的,那有什么拜头?”

    希运见他有点执著,“啪”地伸手就是一巴掌。李忱说:“你这个人真是太粗鲁了。”

    希运说:“这是什么地方,说粗说细?”

    又打了李忱两下。后来,希运圆寂,李忱已经贵为皇帝,他对这件往事耿耿于怀,于是就给了希运一个“粗行禅师”的谥号。

    当时的宰相裴休也曾经师从希运,两人关系不错。他对李忱说,希运打你三巴掌,实际上是帮您断了“无法、无往、无来”这前、今、后三际呢!宣宗一听有理,便改谥号为“断际禅师”。

    其实,希运打李忱,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禅宗慧能所创的“顿悟”、马祖的“大机大用”等修行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希运在宁国凤形山说法时有一句著名的偈语:“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后来,佛教界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推广,并且起了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当头棒喝”。

    在希运的传教生涯中,最著名的棒喝用在了他的弟子义玄禅师身上。义玄问希运:“什么是佛法大意?”希运一句话没说,拿起身边的大棒当头就是一棒,搞得义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义玄摸摸头又问:“师傅,到底什么是佛法大意?”

    希运眼睛一睁,又是一棒劈来,这样连打了义玄三棒。

    义玄很不服气,便离开希运去投高安滩头的大愚禅师,大愚告诉他:“希运传印心切,都快被你累死了,你还问打得对不对?”

    义玄于是大悟,赶紧回到希运身边,后来创立了临济宗。

    临济宗风峻烈,特别强调明体见用,其接人方法有四喝八棒、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三玄一三要,等等,具有鲜明的个性。五家之中,临济一宗流传最久,影响最大,远播日本、朝鲜诸国。

    要了解四喝八棒的影响,我们来看北宋徽宗时的一个故事。

    当时,太尉请诸山长老来家开无遮大会,禅宗的大德圆悟勤禅师也在座。无遮大会是佛教举行的一种广结善缘,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都一律平等对待的大斋会。

    会间,有华严座主提问道:“在我们教下讲来,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而禅宗则说一棒一喝即能证道,这和佛所说大相径庭,不能使人无疑。今宗下大德在此,如一喝能透得贤首五教,则能使大家信服,棒喝确有此功效;如透不过五教,则所谓棒喝能使人成道者,便同魔说。敬请宗下大德来开示愚蒙。”

    当时,圆悟勤目视净因成禅师。净因成禅师会意,开口对大家说:“这问题很简单,不值得前辈长老解答,由我小长老来试答。要透五教,先将五教的教义立明,以免下喝时混淆不清:第一,小乘教:小乘着有,以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为义;第二,大乘始教:乃真空绝相之理法界,以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为尚;第三,大乘终教:以非空非有为义,空有双非,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第四,大乘顿教:以即空即有为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乃空有双运之理事无碍法界;第五,大乘圆教:以非空而非有,非有而非空,圆融无碍为旨,乃佛祖心髓之事事无碍法界。”

    净因成禅师举罢,问座主:“五教之义旨是否如此?”

    座主点头:“如是如是。”

    净因成于是大喝一声,问众人:“还听见否?”

    众人回答:“听见了。”

    净因成说:“那么是有了,可透小乘教。”

    历久声销,净因成禅师问众人:“还听见否?”

    众人说:“听不见了。”

    净因成禅师说:“那么是空了,能透大乘始教。”

    禅师接着说:“现在无声,刚刚有声,是非空;刚才虽有而现在则无,是非有,这非有非空能透大乘终教了。”

    “现在说空,因刚刚有才说空,如刚刚无有,现在无从说空。那么,说空之时有在空。例如,因空才说有,如无空说什么有?故说有之时空在有,这是相对相成的,这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透得过大乘终教了。”

    “再说大乘圆教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者,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毫无去留、粘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尝挂着一根丝;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说无之时,周遍沙界,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诸子百家,百工技艺,莫不如此,此大乘圆教圆融无碍之旨也。”

    在场的众人听了以后,无不信服赞叹,在座的徽宗也点头不止。

    曹洞宗的创始人是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曹洞宗眼有正偏五位、功勋五位及五圆相等。其宗旨是“即事而真”,讲究以本末事理显示禅机。曹洞家风丁宁绵密,问圣答俗,回互妙用,极尽亲切之手法。与伪仰宗比较起来,更具方法的可操作性,因而能流传久远,与临济宗相映媲美。

    云门宗的开创人是文益禅师。其接人风格简洁明快,如快刀斩乱麻。北宋时云门声势浩大。因为与大词人苏东坡交游而名闻后世的佛印禅师,就是云门宗名僧。

    佛印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学《论语》等典籍,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佛印禅师住于对江的金山寺,二人经常书札往来。

    有一天,苏东坡做了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他禅定工夫已经很深,再不会受世俗的利害荣辱所扰了。

    这首诗偈完成以后,东坡十分得意,派人把它送到对江给佛印看。不料,佛印看了以后却在上面批了“放屁”两个字。

    这使东坡先生大为光火,他立即乘船过江,要找佛印辩论辩论。快到岸时,他看到佛印已在江边候驾了。东坡责问佛印为什么骂人,佛印哈哈大笑道:“足下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一个‘屁’就把你打过江来?”

    云门宗至南宋始趋沉寂,法脉延绵约200年之久。

    法眼宗的创始人是文益禅师。该宗主张“一切现成”,心外无法,处处皆禅。其家风简明似云门,稳密似曹洞。至北宋中期,法脉枯绝,时间不足百年。

    临济义玄下传六世至石霜楚圆,门下高足杨歧方会和黄龙慧南各立门户,形成杨歧派和黄龙派。杨歧派为临济正宗,后出佛果克勤、大慧宗果,提倡“看话禅”,与曹洞后人天童正觉提倡的“默照禅”相对相衬。黄龙派约传百年遂绝,杨歧派于是恢复临济旧称,独传临济禅宗。

    宋以后,禅宗发展的高峰期过去了,元明清三代,禅宗的发展基本上是时间的延续,在思想上并无很大的建树。不过,佛教与禅宗的思想转而融入宋明理学之中,完全成为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摘自《佛法改变活法》,薛龙树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