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按:摘自《十二五发展十二题》,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对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有价值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力争在“十二五”末使我国经济再迈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全面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现实问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同时,要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为保持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着力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要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着力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完善高效的就业促进机制,建立激励企业更多用人的机制,尽可能增加公共服务就业岗位。规范劳动力市场,改善劳资关系,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调差距、易转续”的原则,健全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重点加强技能培训、住房保障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切实推进户籍管理以及与其挂钩的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在制定地方最低公共服务支出标准、完善全国人口电子信息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转移支付额度与户籍人口脱钩、与常住人口挂钩的新体制。建立全国联网和功能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着力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促进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提高全面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除重视提升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外,还要重视提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能力,要根据行业特性选择创新方式。除重视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外,还要重视提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能力。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强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等的创新。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高技术含量,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高附加价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位置。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加快发展与公共服务、生产性服务相关的服务业。

    (四)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更加注重城乡联动、协调推进,以进城农民全面转型即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以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和区域一体化为手段,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发挥大城市及东部发达地区集聚人口的作用,提高经济活动聚集与人口聚集的协调性。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城乡统一规划,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继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努力抑制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

    (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制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行动纲领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非传统资源(比如排放权资源、水流资源、频道资源等)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迫切需要通过加大对其产权的界定和保护,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提高这类资源的利用效率。着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容量等要素价格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税体系,解决资源环境方面税负较低的问题,以促进节能减排。建立制度化的生态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舆论宣传、法律法规规范、政策引导等,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树立可持续消费观。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既要在国际谈判中积极争取我国应有的权益和发展空间,又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和质量

    积极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重点吸引跨国公司的高端制造、创新研发、地区总部等高附加价值环节,充分发挥外资对增强我国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和完善经济体制的促进作用。加快服务领域对外开放。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有效引导、鼓励与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主动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保障国家海外资产安全。审慎稳步推进金融开放,提高开放经济宏观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坚定不移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承担与国力相符的大国国际责任,有效应对贸易摩擦,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七)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着力解决“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铁路、能源、电信、金融、文化等基础性产业和服务业的准入管制,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和规范民间投资和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缩短国有经济战线。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切实发挥国有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实现方式。探索合理的、制度化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新体制。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改革。采取多种政策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健全金融安全网,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有效协调。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初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在跨境贸易和金融投资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实施物业税,改变地方以土地生财的财政收入模式。加快推进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增强收入分配调节功能。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关系,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合理发挥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对环境、质量、安全、技术标准等的社会性规制。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效能,健全问责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政绩考核机制。

    【摘自《十二五发展十二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