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按:摘自《十二五发展十二题》,本书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对理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有价值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为主线,着力扩大内需,着力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技术进步和全面创新,着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着力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和阶段性任务安排,“十二五”时期至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这个安排,我们把“十二五”发展的主题确定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重要基础”。实现这一发展任务的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消除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性因素,推进发展方式实现实质性转变。因此,把“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确定为“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其中“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保障,“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是目的。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是指:(1)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全民自觉的和积极的行动;(2)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3)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轨道上,产业结构层次明显提升,持续增长的动力显著增强;(4)又好又快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围绕这一主线,需要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二,着力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我国企业在各产业中高端环节的竞争力,以此促进我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换;第三,着力技术进步和全面创新,特别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第四,着力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一方面要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替代能源等方面的技术创新,鼓励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第五,着力和谐社会建设,增加财政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努力,力求实现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着力解决结构矛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及内外经济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建设的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就是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发挥我国在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幅度提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努力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双赢。和谐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过程中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加快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不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环境来看,虽然会遇到多种挑战,但总体来讲,“十二五”仍属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争取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大多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

    2.坚持以人为本,把全面改善民生、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仅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有效扩大内需、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创新和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兼顾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只有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结构性矛盾,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发展过程的良性互动,保证发展的永续性。

    4.坚持创新推动,把促进全面创新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核心和关键

    创新不仅是突破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缓解成本上升压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和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关系,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的作用,加大政府对重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以技术进步和全面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

    5.坚持深化改革,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实现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与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我国的经济体制还存在诸多缺陷,改革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因而在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领域和各个环节,以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十二五”时期要针对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6.坚持对外开放,以扩大和深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0年来的经验充分证明,这一基本国策不仅符合世界潮流,也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必须长期坚持。在对外开放中,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起来,把扩大开放与防范外部风险很好结合起来,力争开放水平和质量有新提高,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金融危机后的国际新格局中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摘自《十二五发展十二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