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提升,“汽车社会”一词频繁出现。另一方面,新汽车产业政策也正酝酿中。那么,新汽车产业政策,能否有效诠释“汽车社会”?
现代意义上,社会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类联盟。“汽车社会”自然是人类联盟基于汽车,形成前述理念。虽然共同利益、价值观等,都过于抽象,但抽象的东西往往更具体。既然都强调共同价值,都以人为本,不如以具体的人来诠释。
首先,人都有鼻子,都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渴望和权力。那么,“汽车社会”里的产业政策,就应当努力促进节能减排。
其次,绝大多数人都有脚,都有自由迁徙的渴望和权力,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自然是这种渴望和权力的延伸。那么,“汽车社会”里的产业政策,就应当努力缓解交通,实现便利出行。
再次,人都有睡眠习惯,都有安静休息的渴望和权力。那么,“汽车社会”里的产业政策,就应当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努力减少汽车噪音。
还有,人都有几个不大不小的口袋,都能不多不少装点人民币。如油价高了,税费多了,而口袋装少了,那就麻烦了。所以,“汽车社会”里的产业政策,就应当充分考虑百姓的实际支付能力,合理安排各类赋税。
当我们把各个人体器官的需求都满足了,以人为本的目的就解决了,汽车社会的理念也就实现了:鼻子可以呼吸到更清晰的空气,脚步留下的足迹会更多,睡眠的质量也会更健康……
看来,要制定一部符合“汽车社会”的产业政策,也不是难事,摸摸鼻子、摸摸脚丫、摸摸屁股等,就能实现。
当然,我不清楚这对“木头人”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