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不跌反涨 加价车型大盘点


核心提示:一句话,眼下车市中新车型推出的速度不断加快,一款车想“热”也热不了太久,老三样是不会在中国市场中再出现了,只要消费者有耐心多等几天,自然就不必花太多的冤枉钱。

Autobild 汽车画报网9月25日报道

其 实一直以来,中国的汽车市场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那就是降价的车型比较多,但参杂期间也存在一些相反的加价行为,人们也见怪不怪的时候,随着金九银十 的到来,市场好转,加价行为也就多起来了,而且,还呈现出新的趋势来,加价提车车型在增加,原来多为进口品牌,现在合资品牌和国产品牌均有加价提车的现 象,这无疑说明车市还是卖方市场。

“不是说金九银十是买车的好时机吗?怎么价格反而比上个月贵了好多?”朱先生最近有点郁闷,他准备买一辆皇冠,跑了好几家4S店,发现车价相比8月 份涨了近1万元。我们在市场上走访发现,进入9月份以后,多款车型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优惠幅度。经销商称,现在车子比较好卖,库存压力不大,所以价格回调 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验证了库存降低的事实:截至8月底,汽车企业库存为50.41万辆,比月初下降4.5万辆,为今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近期加价提车车型盘点

AutoBild 汽车画报网 进口车加价行情报价
车型 指导价 市场价 加价幅度 现车情况
宝马X1 35.80万起 36.80万起 1万 充足
酷路泽 77万起 81万起 4万 充足
奥迪Q5 57.7万起 60.7万起 3万 充足
奔驰GL级 147.8万起 167.8万起 20万 充足
起亚索兰托 22.98万起 24.98万起 2万 充足
丰田普拉多 53.8万起 55.8万起 2万 充足
AutoBild 汽车画报网 国产车加价行情报价
车型 指导价 市场价 加价幅度 现车情况
铃木新奥拓 4.49万起 4.69万起 2000 充足
大众途观 19.98万起 22.98万起 3万 充足
高尔夫GTI 23.58万 26.58万 3万 充足
大众CC 25.28万起 28.28万起 3万 充足
马自达CX-7 18.98万起 19.98万起 1万 充足
本田CR-V 18.98万起 19.98万起 1万 充足

剖析加价提车背后的动因

  现如今,中国的消费品极大丰富,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是各个厂家乃至于商家折本大甩卖、跳楼价,林林种种数不胜数。当然,汽车市场也不例外,降价 信息几乎每天都充斥在所有汽车网站的重要新闻区域。但是有一种现象也是我们所共知的,那就是汽车的加价现象,就是某些热门车型由于种种原因而加价销售,并 且还供不应求。在如此不和谐的两种对立情况并存,而降价的还在降加价依旧在加,似乎并没有改变的迹象,唯一变的也就是加价的车型品牌,但是这种现象依然存 在,哲人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合理的原因真的是物有所值还是大脑进水呢?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就这样的怪事情居然已经并不是新鲜的事情了,尽管厂家一再声称严禁经销商私自对紧俏车型加价,发现加价现象一定严格处理,可汽车加价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几千甚至几万元的高利润驱使经销商甘愿冒险加价,而受到消费者指责的却往往是产能不足,难以满足市场订单的厂家。究其原因真的如此吗?我想不会这么简单。 难道厂家与经销商真的没有密谋或者串通一气来搞饥饿营销,共同分取加价所产生的高额利润吗?我们不知道,因为这样的事情谁也不会说出来,但是有一点是可以 肯定的,那就是加价是个不争的事实,得到利益的人不说,我们当然有权反对。但是话又说回来,加价现象的存在以至乐此不疲难道就没有消费者的责任吗?也许这 正是中国人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作祟。



    说了很多,但是都不在点子上。毕竟汽车消费是大物件消费,不是快速消费品消费,以至汽车消费并非象有些人认为的那样,选择一个车即便是不懂车的人也是要深 思熟虑的。真正的灵魂是“可靠性”。就是说,买车的绝大多数都是不懂车的人,哪怕稍微一点毛病,都会让用户烦燥,就会说这个车的坏话,在此影响下,很多人 就会对这个牌子的车敬而远之,或者根本不考虑。中国人买车心理基本上是价钱、品牌、外观、驾驶方便、乘坐舒适、省油、故障率低等几大因素,但是价格对于中 国消费者来说是第一位的,那么中国人的消费能力真的到了不在乎几千几万元钱,而只在乎拥有吗?我想不是的,也许事实也是这样的。



    一句话,眼下车市中新车型推出的速度不断加快,一款车想“热”也热不了太久,老三样是不会在中国市场中再出现了,只要消费者有耐心多等几天,自然就不必花 太多的冤枉钱。如去年加价风头最劲的凯美瑞,眼下经销商处也出现了几千元的价格优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其实持币待购是消费者最好的武器。总之,买车最忌 心急,厂商们正是抓住了消费者的求新求快心理,才敢狮子大开口地加价,“宰你没商量”的。这也是新手机一样,一款新手机刚刚上市的价格要七八千,不出三五 个月就降价一半了。追求新要付出这么大的成本实在有些不值得,当然,加价与一味的降加同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这样不仅让消费者受损也让消费者失去对此品牌 的忠诚度,品牌价值也会无形中受损,厂商得到的也只是一时的利益,长远考虑他们也并非赢家。



都什么人在向加价提车妥协?

一是“买涨不买跌”,对于某些“加价车”而言,其实同配置、同性能、同价格的车型有很多选择,但是这类消费者认为,加价越凶、排队越多的车型品质越 好。二是“潮人追潮款”,这类消费者并非都是有钱人,但是心态驱使自己非要提前拥有,以此来获得满足感。还有少数汽车发烧友,对刚进入国内市场车型的新技 术过分“执著”,并且追求新产品带来的自豪感。三是“无奈妥协”,这类消费者往往中意某款热销车型,不愿意加价购买,但是面对经销商的“威胁”却被迫妥 协。

对于加价问题各界反应不一

    物价部门专家认为:任何商品和服务都必须明码标价、公示,消费者按照标价进行交易,销售价格不能高于此标价,但是具体到汽车销售问题,汽车销售市场是放开的,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价格指导,并且物价部门从来没有接到过加价售车的投诉。

    法律界人士表示,判断加价售车是否合法,关键看合同。如果在购车之前,经销商明确告知加价1万,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签订了加价1万的合同,那么不存在欺 诈行为,即为意思表示真实,也就是合法售车。加价看似商家的行为不合理,但却不违法,加价是商家的权利,不买也是消费者的权利。如果这是行业内惯例的话, 打这样的官司很有意义,但有难度,有些行业习惯并不符合法理,但法律又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赢了的话,可能会改变这一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