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瑷珲(1)


 

每次走进瑷珲,我都有一种无言的心悸,一种无言的惆怅,一种无言的悲情。这里是我生命的故园,祖辈在这里生活了上百年,然而却没有任何印记留下,不管是我家族的还是我们这个民族的。

古老的的瑷珲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抗击沙皇俄国的入侵,于黑龙江左岸(今俄罗斯境内的维笑勒依村)而设置的驻地黑龙江将军,抗俄名将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鉴于瑷珲僻处江东,与内地交通及公文往来不便,于是将黑龙江将军驻地迁至下游12里江西,即现在爱辉镇城关村位置,重新修筑城寨城名仍叫瑷珲,也称黑龙江城。1900年这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古城被沙俄化为灰烬,夷为平地。光绪33年(1907年)瑷珲副都统姚福升主持重建了瑷珲,即为现在的爱辉。

走进爱辉街面,任何人都看不出这是一座抗击沙俄的历史名城,不进入爱辉历史陈列馆你根本看不出这里是《瑷珲条约》签订地,从这座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小镇镇容中,你根本感受不到这里是中国近代耻辱的见证地和中华民族的受难地。我的莫逆之交,黑龙江流域历史和文化专家刘邦厚老师曾著文说:“没有了古城遗存的参照,总可以有书有史来自证人的种种记录可以借后人去重新构建昔日城市,去真实地想象那极为丰富的瑷珲历史吧!没有,没有留下多少文字,有的只是传说。在难以辨认其历史容颜的时候,人们突然感到瑷珲竟是那么遥远,那么垂老。”是的,在这里所有的悲苦都寻找不到实物证据,所有沙俄的罪证都无影无踪。二百多年的瑷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我的先辈家园、我的灵魂栖息地,我对历史回望的出发点,都痛苦地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