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挥“棒子”,小心“夹生”


今天偶遇一位很久没见的友人Y。这位友人非常厉害,职场路径均游走于世界五百强。

趁机就跨文化沟通的课题印证并请教一二。但是我们却遭遇到些许沟通障碍。

从整体上看,Y很多观点颇为独特,令我受益匪浅。

但一个语言的细节却让谈话感受大打折扣。

可能是谈到了Y熟悉的领域,所以无论我提出什么观点,Y均以“不”、“不对”、“不是这样的”开头做回应。当时的感觉就象一个浮在水面的葫芦,一出头就被当头一棒打进水里,再出来就又一棒。我能理解,但确实很难接受。

太想从Y那里得到更多五百强的独家内幕了,所以,还是象那个水面的葫芦,尽管被频频棒击,但还需努力浮出水面,尽量让Y保持高昂谈兴,就当考验耐力。

整个交谈内容很有收益.

唯一遗憾的是"不"字听多了,真谈不上舒服,有点吃夹生饭噎着的感觉。

当然做为一个求教者,应该有这样的肚量,不计较言者的方式.

但自己也需要反思,是不是有时也用"不"字开头,让人觉得在吃夹生饭呢?有办法让人感觉更好一点吗?有时很难寄望于别人丝毫不计较你的说话方式.

那怎样才能让谈话既内容实用又让人精神愉悦呢?

介绍一种方法--积极反馈,稍做改善,立时见效。

要点有二:一是赞同观点时,将对方后半句或关键词做为自己谈话的开始;

二是持有异议时,先说“对,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您看是这样吗?”

方法不奇特,但难得是能经常使用。

如果能坚持,沟通效果肯定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