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上海理工大学听说现在大学的校长书记都必须异校选配。我记得以前像北京大学这类学校似乎有规定,本校毕业生都不能直接在本校任教的,至少我接触到一些欧美名校对于毕业生在本校工作就有限制。而我现在发现,很多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本校做老师、辅导员的现象非常普遍,而本校老师教工把本校的研究生当成自家福利而去学习的更多。我曾经反对官员在做了官尤其在做大官以后去读学位,因为那样的话你能不能上与能不能毕业的标准就大有水份,就坏了一个国家的治学规矩,学而优则仕是一种传统,而仕而优则学则是一项陋习。一个大学本来就有公器意义,断不能因为你在那工作就能滥用大学资源,而一个好的学校最好不要用自己的学生做教师与教工,这一来是要避免近亲繁殖,助长学霸学阀势力,二来是要防止近水楼台先得月效应,减少很多人利用在一个大学滞留时间长而变成了可以有机会分布与安插自己的学生人脉。虽然我们对于在学校工作的人还略微高看一眼,但是没有适当的制约规则,他们一样腐败与弄利。
我们现在很少有人关注近亲繁殖的弊端了,其实近亲繁殖不只有私相关照的坏处在前,更会把一个地方的研究与教学方法封闭在原来的路数里面,在院系里面的不是你老师,就是你师爷师叔,慢慢的就滋长出家族制式的人际关系与互动模式,学术竞争与学术批评就必然淡化,而学术奴役与学术家长制形态就日渐发展,结果就是很难期望那些老师真的有啥东西了。现在经常说来个海归还真出点东西,其实未必是他们有多少本事,而是至少他不是系里那帮老师的徒子徒孙,也有点自己的独立资源,因此多少整点差异出来。而在我们现在的教学范围内,老师要么对学生漠不关心,要么对学生当成私家跑腿,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下,能培养出好学生的可能性都不大。
现在的校园里面行政化已经很浓,从校领导、院系领导、权威教授、长期资深行政干部到教工,他们从上到下依次各有权威不等的资源与势力范围,如果我们直接决定本校学生就可以留校任用,那么掌权者决定留人当然更方便了。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得找门路、看他们的脸色,这样就更加强了投靠有资源者的那种行政化色彩,结果那些会走门路的投机分子与会来事的人更可能被留校。所以我简单地推断,越是没有这类限制的学校,学校的人事质量可能问题越大,而相应的管理质量与教学质量就比较够呛。
昨日场景:参观乌鲁木齐高新科技区的社区和野马公司,对野马古生态园巨大的古硅化木、大陨石、胡杨木印象深刻。下午为市党政领导部做培养公共领导力新角度的讲座。晚与西政乌市校友餐叙。
今日推荐:今天下午及晚上将分别在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大学为广大师生演讲。
今日小诗:
视野
沧桑亿万木化跖,
胡杨千年风入痴。
人叹八百飞来石,
难让野马成一嘶。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粉蒸菊蔬
新鲜菊花脑全菜一斤,洗净后拌好玉米粉,然后装进小蒸屉,蒸十五分出锅。用小碟装蒜泥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