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为何难以退出房地产?


  央企为何难以退出房地产?

  央企会拿着全民所有制的资产,不计成本地拉抬地价、炒高房价,获取垄断利润,与民争利、国进民退等,遭到社会诟病,据报道,按照国资委的文件,3月18日以后的两周内,78家央企需上交退出方案,随后半年内将逐渐退出。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自从国资委发布“清退令”半年多以来,78家央企至今未见退出“非主业地产”,目前,央企房地产板块的资产总额大约6607亿元,记者据此计算,即将退出的78家央企的地产资产总额约为991亿元,占15%。这意味着,近千亿房地产资产被滞留在78家央企内部,并没有剥离出来。“清退令”的执行效果并不明显。尚未剥离出去的991亿元地产资产接下来该如何处置?国资委的权威人士指出,这种困境集中表现为两方面:其一,由于挂牌的地产资产无人接盘,所以78家央企干脆不再挂牌;其二,78家央企的下属地产子公司为了未来几年的盈利目标,目前仍在四处寻找股份合作、合作开发等间接形式进入房地产。

  央企为何难以退出房地产?

  国资委每年对其所作的业绩评估体系,直接关系着央企负责人当年度薪酬的高低。在以往的业绩评估体系中,最核心的两个考核指标为:企业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已经“深陷”房地产这个暴利行业,利润的主要来自房地产,或者他们囤积了大量的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央企“不务正业”、来房地产业赚快钱,“四万亿”和信贷帮助这些超级央企囤积了大量的土地,现在这些央企是在靠土地的公允价值和房地产来做业绩。

  在招拍挂制度下,民企仍然无法与央企抗衡,其主要制约力量来自于融资环境的差异。央企的融资能力远高于民企,而融资成本远低于民企。在利润导向下,央企难以退出房地产不难理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把很多资源都给了央企,央企拥有的巨大的资金优势,但要想完成国资委布置的利润目标,在传统行业很难突破,很难找到利润增长点,于是就纷纷投身房地产,进来容易退出难,利益使然。

  多地银行暂停发放个人房贷 称“信贷额度用尽”

  楼市调控再出重拳 重庆土地增值税率上调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