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涨令咋像是催涨令


限涨令咋像是催涨令
 
国家发改委昨日表示,各级政府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并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审慎出台。(26日新京报)
物价节节涨,百姓心慌慌,随着国16条控涨措施的出台,公众无不翘首以待发改委“亮剑”,细化措施,加大力度,将过快上涨的物价给降下来,这无疑也是稳定民生的当务之急。不过,发改委的“把握时机”却让我们隐约感到,似乎在动员各地赶快趁乱涨价!
发改委指出,目前,由政府定价的为数不多的商品和服务只有自来水、天然气、电、成品油等。此前,一些地方政府已计划上调与民生密切相关商品的价格,“各级政府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并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审慎出台”。
解读这一措词,发改委很像是提醒各地,抓住通胀来袭的有利时机,趁着这股凶猛的涨价风,抓紧将水、电、气、油的价格上调计划落实到位。作为政府最高价格调控管理部门,理应下发禁涨令,严禁政府管控的重要物资跟风涨价,才是应有之责和应有作为,通涨之际怎么成了“调整时机”?
作为权威主管部门,发改委的表态应该更明确一些,态度应该更坚决一些,防止地方政府“误读”,不但不能及时有力地打压通胀势头,反而给当下让人心慌的通胀推波助澜。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却不是一纸禁涨令,相反从限涨令中读到了催涨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