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帝景苑”:人在做天在看


     

上海“帝景苑”:人在做天在看

 

    “帝景苑”,上海高尚地段的一个高尚小区。这个小区名称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然而它又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里面的住户有相当多的人是上海权力场上的“成功人士”。近年来,这个小区一直成为上海市民关注的焦点,但是,它总是显得那么平静。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发表报道《上海多名地方官员被曝低价认购帝景苑楼盘》,又将这一高尚小区推上了前台。据报道称,11月2日,上海市一中院开庭审理了“帝景苑”民事纠纷案,这一在上海本地报章上丝毫不见踪影的新闻事件,终于开始广为人知。

    报道有名有姓地公开了多位担任政府要职的官员以让人们难以想像的折扣购得帝景苑豪宅的事实。任何一个买房者都想以便宜的价格买到优质房子,我们买房时也喜欢与开发商讨价还价,对方能够让价1万就是欢天喜地了。但是这些官员的折扣打了多少呢?《财经》的报道披露,锦江股份总经理杨原平2005年1月购买“帝景苑”房屋时,销售价格23000元/平方米,他仅出价5000元/平方米,系时价的21.76%,,总差价300余万元。曾任领导秘书、后为上海银行党委副书记的张志蛟,2004年11月购房时市价10300元/平方米,其购房价6800元/平方米,差价57万余元。在上海市财政局第六分局工作的徐炎,购房时市价已达23000元/平方米,其实际购买单价为6550元/平方米,差价为277万余元,而徐的丈夫时为徐汇区分管财税的副区长,职权即涉及辖区内的“帝景苑”。在这份以超低价成为“帝景苑”业主的名单上,还有已经被判刑的上海房管局土地处的一位处长、上海特警总队的一位党委书记、上海市工商局的一位总经济师等人,都是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很显然,这些人的超低价购房,已经超越了市场博弈的范围,而是利用了公权力的作用。但是,房地产开发商都是“人精”,他们不可能无偿地向官员奉送房产,而是与权力达成了利益交换。公权力的掌控者出卖的是公共权力,换来的是一栋豪宅,而房地产开发商送出的是房产的折扣,得到的却是这些官员“批发”给他们的政策上的好处。土地部门官员可以给他们开发用地,工商部门官员可以给他们注册公司提供方便,银行官员可以给他们打开信贷的口子,区政府官员可以帮助他们完成拆迁,公安部门官员更可以为他们提供法律保护。就这样,房地产开发商与官员们实现了“双赢”,而民众委托给这些官员的公共权力则输了个荡然无存,而且,由于公权力的出卖,他们不得不承受房地产开发商一手导演出来的高房价。

    公权力深度介入的“帝景苑”,已经成为上海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本。近几年来,围绕着房地产市场,上海的权力场多次发生震动,多位利用公权攫取几十套房产的公职人员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是,以权谋私者与反腐力量的博弈也随之展开。《财经》的报道说,早在2007年,上海市纪委曾向另一楼盘的住户打招呼,要求这幢楼里的数十位处级以下干部到纪委“讲清楚”,但他们为此开了个“业主会”,最后决定集体抗拒,理由是更高级别的领导和家属带头炒房、炒地,并未要求“讲清楚”。事实证明,这些深谙中国官场之道的小官员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事实上,上海至今未有因炒房炒地被查处的先例,曾经轰动全国的“炒房局长”、“炒房区长”,只是因为其他事由的出现才东窗事发。看来,“帝景苑”仍将傲然屹立在上海,而它背后的权力腐败,则将被屏蔽在公众的视野之外。

    但是,俗话说得好:“人在做天在看。”这些官员将公权力当作自己的私人用品,在上海打造出了侵犯公众利益的一根粗壮的“权力食物链”,已经使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生态出现了严重扭曲。很显然,如果这种泛滥的以公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得不到严肃的处理,或者将其雪藏起来,那么,公权力与民众之间就会出现无法弥合的鸿沟,而民众所期望的通过调控市场来达成房价下跌的愿望,也只能是镜中之月、水中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