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二届科协年会见闻
从10月31日参加科协年会后又到武夷山旅游,除偶上网看看价值中国和学问社区外,几乎没有时间在网路里。也因此有很多的内容想发表而没有机会。
今天着重谈谈我参加今年科协年会的主要感受和纪录会议的主要历程。
从一下站到回家的专车接送及日常吃住的安排都做的比较有序,31日报道后住在西湖附近宾馆,和黄研究员一起夜逛了左海公园、西湖公园,能感受到了和平经济时代老百姓那群众性的歌舞升平和欢乐。
1日的大会由邓楠主持,早上发言的领导有:王兆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王小晶等。
邀请了获诺贝尔奖的外国专家为周召光基金会科学奖、求是奖颁发奖项。其中有著名结构的生物学家施一公也受奖并发了言。
茶歇的时间作为午餐的时间,有来自全国各地5、6千人共进午餐的宏观,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特色。
下午,由科技部部长万刚等5位各部、局长作相关产业链的科学报告。
晚间观赏电影《西风烈》。
2日由各分会场发言讨论相关的各个主题,共有31个分会场,我所属的分会场是《科普创作与新媒体》研讨会。
从科普专业的角度,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少的新概念和新视角,如汤老先生的“人菌之恋”、“蒲公英情怀”;还有科技日报社王直华(原副总变、高级编辑)谈的“数字网络科普内容创作”的几个原则;来自英国拉夫保大学的留英女博士(25岁)介绍的“叠加制造技术”在许多方面等应用也是具有特色的内容。
而在科普的市场运转方面也有不少大家的身影,如河南影视集团总裁李欣等。
而我在短而宝贵的发言时间里,主要提出最为基础的“时间、运动、力和空间”的基本概念和存在概念,以区别于当代时空观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很高兴与学界能关于这个基本问题的互动并简要的介绍我的著作。也把自己的著作赠与了会务组及有关的学者、科学院院士等若干,发完了所带的书,回来还会补给有些热切需要的会员。
会议的组织还有许多大学生的志愿者,宴会后,在接受了福州大学志愿者的采访一个多小时,主要和他们谈学习上的一些方法和工作问题等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和与会者的单独交流、合影、签字体现了老一辈学者平易近人的心胸情怀。
直的一谈的是在这次会议中,和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王老师有较深的沟通,很多共同的观点使我觉得,我们有许多的老一辈的学者在学术的造诣上也是很深的,无论在科学、人文、哲学、历史等方方面面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回来后的今天,科学院刘院士在科普网路上和我成为了好友,希望能够从这些有所作为的先辈们和年轻得学者学得更多得东西,以充实自己得生活历程。。。。。。。。
因为,参加了科协会议后,又马上去武夷山旅游,所以,好几天没有在《学问社区》发表文章了,感到自己若有所欠,所以,也就匆匆地整理一篇有关会议上的心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