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关注:一只靴子


一周关注:一只靴子

 

最近的一周,沪深两市大盘呈整体震荡走低格局,盘面个股普跌,板块处于全面下跌状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盘的走弱呢?专家与股民都说:这是加息的阴影在笼罩着A股。

几个月来,CPI的持续走高,今天(11日)又到了统计局公布11月份经济数据的时间窗口,场外资金观望气氛浓厚。经济界的真假专家们大多认为:11月份的CPI大约在4.8%。即使有高估者也多认为:如果11月的CPI5%以内,央行将采取提高准备金的手段;但如果11月份的CPI超过5%,则加息将不可避免。

在周五(10日)收市之后,人们首先看到的是:“央行决定,从201012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没有加息,而只是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手段来抑制流动性过剩。于是,人们纷纷判定11月份的CPI会低于预期。

11日上午,统计局如期公布了11月份的经济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截止11月底,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2%

政策和数据,让那些好喜好预测和占卜的经济专家们大跌眼镜。一跌CPI超出了预测,二跌CPI超出了5%,央行仍然没有加息。于是又有专家分析:央行仅仅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政策,加息的靴子始终不落地,不确定性仍将延续。

那么,最近一段时间,究竟还有没有加息这只靴子呢?我忽然想起了一段相声。说一个小伙子租住在房东楼上,每天很晚才回来,回来后都是把两只靴子使劲扔在地板上。楼下的房东每天都得等小伙子扔了两只靴子后,方才敢睡觉。房东终于忍无可忍,向小伙子提出了意见,小伙子很虚心地接受。当晚,小伙子又一如往常地回来,等扔下了第一只靴子后,想起了白天房东提的意见,于是,把第二只靴子小心地放在地板上。楼下的房东只听到了一只靴子落地的声音,一夜都在等第二只靴子落地的声音,一宿没睡。。。

面对我国目前CPI 高企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央行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大家在争论不休。应对流动性过剩,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让银行把更多的钱归集到央行帐下,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是立竿见影的。每提高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可约束3000亿的流动性,只是简单的算术就可以得到。而提高利率则不会有这么明显的效果。

西方金融理论认为:加息可以应对通货膨胀。所以,啃过西方金融面包的书呆子对此都会深信不疑。但是中国的金融不是西方金融体系,中国的经济也不是市场经济体系,中国人的消费观念更与西方人大相径庭。所以,用加息来应对通货膨胀,在中国,就成了食古不化的教条。央行或许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轻易不会祭出加息的大旗。

面对创2年多来新高的5.1%CPI涨幅,我们其实不必多虑。我认为,CPI不会这样一个劲地高涨下去,11月份很可能是一个阶段高点,之后将会有一个回归,并趋于相对稳定。我为什么敢做出这样的判断呢?从11月份的数据来看,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达到了74%,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那么食品价格会不会持续高涨呢?我认为不会。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此前的1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2010年粮食产量的公告,称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312亿斤),增产2.9%。这已是中国连续七年粮食丰收,也是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过万亿斤。家有余粮,万事不慌。连续几年的粮食丰收,让国库满仓,让农家屯满。充裕的粮食储备足以应对食品价格的暂时波动。豆你玩,蒜你狠,不过是游资昙花一现的表演,掀不起大的风浪。风雨过后,尽是麦乐笛、稻香村。

第二只靴子已经悄然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