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利率与汇率、利率与通胀之间的矛盾。我们理解的这个问题是面对通胀,我们需要提升利率来收紧流动性,但是利率上升带来与美国、欧洲、英镑、日本等国的央行利率之间的息差带来汇率变动和热钱流向中国,也就出现提高利率本来是收缩流动性,但是在目前国际金融体制下,提高利率意味着热钱带来更多的流动性冲销提高利率的政策效果,因此,不能随意动用利率工具。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发达国家给中国设定一个低利率环境而封杀中国的利率政策空间。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的就业危机其实都是在寻找维持低利率的理由,在现代信息社会,你很难判断所谓的这些危机究竟是否存在,即使是存在又是否有这么严重。从道理上说,维持低利率实际上是向高利率经济体索取经济红利,而维持低利率的选择权在低利率国家而不在高利率国家。那么低利率国家要维持低利率需要做什么呢?寻找和制造维持低利率的宏观经济数据,同时,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即可,它的代价是国家债务提高。国家债务与一般的我们的私人债务不同,国家债务在实际操作上是可以不偿还的,看看美国的国家债务历史数据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国家债务证券化是美国金融和国债的历史,关键不在于偿还能力而在于国家债务的再融资能力,真正威胁一国国债再融资能力的是国债在公开市场上发行不出去;当出现公开市场发行不出去的时候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美联储、国家商业银行与财政部合作实现国债规模发行与等量的货币印钞并通过商业银行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对接,这就是目前美国已经使用了近40年的招数,也是日本从1990年危机开始使用的招数。从日本的金融实践看,货币发行量可以无限大,关键是市场要接收,如果市场不接受这种货币实现交易和储备,那么这个货币的货币功能就会消失,因此维护这个货币的货币功能是一切的关键。所以货币自由兑换和市场定价是整个游戏的最骗人的地方。
面对美元的无赖政策,新兴国家有两个方面的办法应对:第一是提升汇率,让货币兑美元同步升值,这样的代价是相应的消减美国对自己的债务和限制自身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影响自身的就业,美国如愿将自己的危机转嫁给这些升值国家,它当然可以提高美国的物价但是仅仅是片面的提高;第二就是选择在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盯死美元的汇率政策,同时限制美国背景的资本兑换本国货币,这样做的代价是通胀,面对这种美元扩张发行带来的通胀,用非常规化和行政化方式解决,就是想办法对所在国国民的私人账户资本和资产进行等比例补贴,不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而实施所谓反通胀,其效果等同于用国内居民福利补贴美国国民,而且这种反通胀是没有尽头的,因为一旦反通胀启动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发行国债和印刷相应量的美元。
美元在自己的汇率贬值遭到内部的欧洲盟友的抑制时,它的另一招是利用期货市场和资源市场提高价格,用实物市场实现产业链上游的价格投机,这就是目前美元上升,黄金和金属、农产品、原油同步上升的理由,这是在货币政策之外对新兴国家制造更大的通胀压力,逼迫新型市场国家选择汇率升值来应对。针对这个环节,新兴市场只能选择控制资源来应对,扩大对资源的投资。由于金融市场诱导金属市场价格并不需要实质性的实体产业供需关系支持而仅仅需要足够的货币流动性就行,所以,想通过压缩生产对资源的需求来实现资源价格定价权控制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要以为中国降低发展速度就能给资源价格上升施加压力,铁矿石不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应对这种状态,首先是控制资源生产地,其次是帮助美国抬杠有选择地提高资源价格尤其是原油价格。
新兴国家的通胀压力不是来自自身经济,而是来自美联储的宽松货币和美国投行依赖流动性宽松来拉高生产体系上游的资源价格,如果不针对这两个环节下手去控制通胀,就不可能抑制通胀,相反,通胀可能会越控越高,现在的通胀需要用非常规手段控制和大规模金融对冲操作来迫使美国危机进一步加剧到社会政治危机才可能有效压制通胀,也就是解铃还须系铃人,打蛇要打在七寸上。
利用期货产品设计的数理和赌博原理,设计新的创新型投资工具:将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打包上市以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将科研项目以风险融资方式上市以解决中国社会民间科研资本来源,设立社会化的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公司上市,设立贫困助学上市项目等等针对中国的社会问题的创新型上市公司来扩张和吸纳人民币流动性和扩张人民币流动性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让我们的资本市场为广大的下岗工人、没有住房的国民、看不起病和缴不起学费、对中国人民币进行投机进行对冲等服务,总好过现在这些上市公司乌七八糟的操控套现和利益输送吧,我们的金融管理和规划、监管部门要真想为人民服务和真的想克制美联储有效抗击通胀,利用市场投机为人民服务的办法多得是,就看你政府愿不愿意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