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稳物价待解之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同时,稳定价格总水平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如今,物价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牵动了全国亿万民众的心。对此,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游资炒作”或“供需失衡”。然而,游资何以在政府重拳调控下暗渡陈仓,供需失衡何以频繁地出现在农产品领域?

  专家认为,归根结底在于信息不对称。通常,游资炒作多利用的是相关农产品涨价的“利好”信息,其实也就是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牟利;农产品流通经常出现“供需失衡”,则是因为生产信息和消费需求信息不对称。

  中商商业经济研究部主任孟黎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不对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信息和销售(流通)信息不对称、生产信息和消费需求信息不对称、原始信息和汇总分析信息不对称。

  她进一步解释说,生产信息和销售(流通)信息不对称通常表现为,生产者多是分散的,不可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信息,而农产品加工企业或经纪人掌握的市场信息更多,可能会利用时间差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生产信息与消费需求信息不对称,主要源于农产品生产种植的“滞后”与消费需求的“提前”;而原始信息和汇总分析信息不对称,是指原始信息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科学预测信息反馈给生产者,致使相关信息误导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

  记者在此前的采访中经常发现,“什么涨价就种什么”是大部分农民所能掌握到的“致富秘诀”。对于盲目扩种可能带来供过于求的滞销和贱卖,他们通常是一头雾水,这也使得“大小年”现象成为了农业行业难以摆脱的怪圈。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先后有5为科学家因研究信息不对称而取得的成就,而分别获得1996年和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贵州大学副教授陈卫洪指出,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农产品市场的道德风险。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交易的一方是信息闭塞的农民,另一方是信息灵通的加工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加工企业可能会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或是市民压低农产品价格,或是农民出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要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危害,政府应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孟黎加建议,我国可以学习日本——日本的农产品市场由政府投资,完全是服务型的。“在信息化建设及相关管理服务上,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支持和监督,使信息系统成为政府了解市场的眼睛和耳朵。”孟黎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