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只要打开电脑,总能收到一些热心网友的圣诞祝福。一张张图文并茂、喜气洋洋的声乐电子贺卡,让我在寒冷的冬天受到异样的温暖。我这才发现,原来“圣诞节”快到了。大街上,街道两边的店铺门口都摆着五彩缤纷的圣诞树,树上挂着各种精美的小礼物,造型憨态可掬的圣诞老人在向来往的宾客赠财赐福,我这才感到节日的气氛已经很浓郁了。
“圣诞”这个词,我是从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知道的。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里,看见了一棵美丽的圣诞树,树上挂满了精致的礼物,还有数不清的蜡烛,那些蜡烛温暖着小女孩冻僵的小手。烛光中,小女孩看见了妈妈、奶奶,还有幸福的天堂。那是一个凄凉悲哀的故事。看到这儿,童年的我常常泪流满面。哦,那个圣诞,带着深深的忧伤,和小女孩凄婉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从那时起,我就懂得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不总是只有欢乐、幸福,还有痛苦、悲伤,甚至死亡。从那时起,在我的记忆里,“圣诞节”是与悲伤和不幸紧紧连在一起的。
如今,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年轻人已经越来越热衷于这个“洋人节”,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个行列。一进入公历12月,许多人早早就打算怎样过这个“洋节”了。大家都在谈论着,平安夜去哪里玩,准备什么礼物送给朋友,哪里的圣诞大餐最好吃……对此,也常常听到许多不同的声音,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对这个“洋节”多有非议,他们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过“洋节”?和我们自己的节日比较起来,外国人的“洋节”有什么可取之处?
过去,我也有过这种想法,但现在我想开了。中国人过“洋节”有什么不好?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富民强的今天。过“洋节”,不正体现了中国人如今钱包鼓了,心情好了,兴趣多了吗?若是30年前,别说过洋人的圣诞节,就是过我们自己的春节,又能给人们带来多少欢乐呢?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天天享受过年、过节的生活,尝试尝试外国人的节日又何尝不可呢?“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很赞成这句话,尽管它可能失之偏颇。不是吗,“文革”前,谁敢穿西装?谁敢穿喇叭裤?那是资产阶级的奇装异服,那是大逆不道。可你看看现在,穿西服不成了家常便饭了吗?大街上,穿喇叭裤、穿超短裙、穿低领衫……大家不都习以为常了吗?
由于我们的思维老化,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外来的东西往往有抵触情绪。其实,这没关系。对于暂时不理解的东西,可以保留看法,慢慢去理解,就像我们起初看待穿西装一样,现在我们不也都穿上了吗?对于我们这些历尽沧桑的中老年人,要想一下子就跟上瞬息万变的时代潮流,那是不容易的。但,我们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慢慢理解、慢慢适应,不要轻易说“不”,更不能说三道四。
圣诞节来到了,愿我们中老年人也都像年轻人一样,快快乐乐地投入其中,高高兴兴地度过这个不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