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廖品校
北京中小学2010印象之三
连续写了4年“北京校长印象”,今年我决定暂停写作“校长印象”改写“北京学校印象”。学校印象写起来很难,因本人不是教育专家,写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但好在我有记者身份,接触过一些学校,对所写作的学校有点儿印象——况且只是“印象”,不是定论,所以我勇敢地敲动了键盘。一家之言,说说而已。欠妥之处,敬请谅解。学校排名不分先后。——老廖
■文汇中学
文汇?汇文?老崇文区之外的人可能犯糊涂。其实汉字的这种妙用蕴涵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英文是玩不转的——文汇之于汇文,不能不让人琢磨两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类似,还有北大附中与北达、首师大附中与师达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文汇13年前创立就是沿用了汇文的初中班底,校长王桃此前就是汇文的书记。当初它是体制改革试点校。2008年,文汇正式转为公办校。13年来,由当时的2个教学班、逾百人的办学规模,发展成了今天的28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的初中校。在原崇文,文汇的教育质量稳居前列。与今天新东城的名校相比,它的质量也堪称一流。
文汇成为名校不容易。短短10多年,文汇经历了几次大的考验:一是建校初期的校舍拆迁,历经四次搬迁方得安顿;二是整合原崇文区二零九中学、实验中学,教师队伍大幅调整;三是示范高中恢复初中,招生工作面临困难;四是2008年政策变化,体制改革校回归公办。
文汇致力于“研究初中”并以此为主题,开展了诸多具有探索性的实践,如:“研究初中——优秀毕业生恳谈会”、“研究初中——提升班主任工作力”研讨会、 “研究初中——初三工作研讨会”、“研究初中——‘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德研讨会”、 “研究初中——小组合作式学习研讨会”等。这些研究给学校带来了发展的活力。
文汇的“四个节、四个月”颇有知名度——三月文明礼仪月、四月社会实践月、五月艺术展示月、六月理想教育月;九月体育节、十月科技节、十一月读书节、十二月英语节。“四个节、四个月”已形成特有的校园文化。孩子们“月月过节”,身心愉悦。
■光明小学
光明小学现有三个校区:本部、寄宿部和城南校区。目前本部正在加固,正借用109中在天坛附近的一个校区上课。
光明小学是北京的品牌校,老校,在全国享有颇高的知名度。它的成功与老校长刘永胜的努力分不开。刘校长“我能行”的教育思想成就了光明小学,也成就了他本人在全国小学校长中的思想家、教育家地位。这所学校给人的印象是在真正做教育,做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做大教育。光明的课堂效率非常高,几乎每个孩子都不会感到学习压力大;但孩子们综合素质不错,后劲足。它不会把全区成绩抽测看成一次“小高考”,面对抽测照样按课表上课,但它的抽测成绩一直优秀。
去年,来自重庆的名校长、特级教师廖文胜接任了光明小学校长。两位校长的交接堪称校长新老交替的典范,用一位资深专家的评述,新老校长“实现了无缝隙衔接”。廖校长上任一年,已听课180余节。
■北京159中
2003年前,历代帝王庙被作为159中的校园。2003年2月,159中搬进位于金融街的新校园,新校园是利用原38中校舍基地加上拆迁了部分居民用房后建成的,原38中的师生并入159中,两校合并。而在1997年,159中还合并了132中。所以今天的159中其实是三小合并,38中和132中的建制已不存在。159中的校园风格与它的近邻北京八中有些类似,漂亮,大气,凝重。今年初,35中副校长李亚明来159中担任校长,接替退休的李焕萍校长。
159中是西城的一所普通校,但它的教学质量不错,紧随西城的区重点校。中高考在西城如果表现不错,放到全市就更有亮色了。比如今年,159高考文科本科上线率达到91%,理科本科上线率达到95%,理科重点上线率达到49%。中考则有大飞跃,被示范校录取人数是学校前两年的总和。
159倡导教师要“走在自己能力的边缘上”,同伴互动,差异发展。教科研做得不错,在今年西城区科研周上,159中举办了5节公开课。科技教育以机器人制作为龙头,获评市中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创意一等奖。校本课程的开设能体现出学校的实力,159中开设了30多门课程,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舞蹈、合唱、管乐、作曲、摄影、元明清瓷器鉴赏入门等。学校从所在社区,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开设了“趣味消防课”,由金融街消防中队主讲。“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金融证券入门”、“走近鲁迅”、“地质博览”“中国古代帝王”等也在开设计划之中。学生选课方式开放,可自主网上选课。
■北京31中
31中是一所老牌学校,前身就是著名的崇德学堂,由英国中华圣公会创办。它有许多知名校友,如杨振宁、邓稼先、梁思成、孙道临、林连昆、黄宗江等。校史上出了这么多大人物,表明历史上它的办学水平确实高。当然也表明当初的基础教育远未普及,只有精英人物的子弟才能进入这所有名的学堂。同时,也警醒着北京所有的中小学和我们的社会——一所学校何时才能进入“校友大人物”辈出的崭新时代?
31中这所学校给人的印象是办学规范,稳健,治学严,校风正。校长张礼斌的气质与学校的气质很契合。31中师资队伍阵容较强,市区校级学科带头人23人,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47人。学生规模适度,初、高中共30个教学班,其中18个高中教学班、12个初中教学班;在校生1000余人。教学质量在西城的普通校不错,中考、会考和高考成绩一直稳定在市区较高水平,各科成绩稳定在普通校前列,部分科目达到市区重点水平。它也是北京市排球传统项目学校、西城区游泳项目传统校。是一所适合读书的学校,很多家庭的几代人都曾在这里读书。
■五一小学
以节日命名的学校多在海淀,如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明白了这点,就不会再把十一学校与新东城的11中名儿弄混了),其中五一、八一、十一此前都与部队相关。五一原是总后干部子女寄宿校,第一任校长可是有军衔的,中校;而十一转为地方前校长则是正师级。
五一是名校,也是大校。它是海淀区小学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官方可不轻易把“首个”名分随便送人,海淀另几所响当当的名校都是首批示范校。它的办学理念是“奠基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引导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联合国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这些的理念,在五一小学的教育中得到就践行。其实这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五一一校三址,最近接手的校园延伸到了海淀最西部、进入了石景山腹地的一个小区;学校有4000多孩子。五一的特色课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和生长点。
五一小学也是校长亲自站讲台的学校之一,名校长陈珊女士在应对繁杂事物的同时,坚持登台授课,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课程改革。五一常年致力于提高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常态教学质量”,向课堂要效益,课堂效益高了,孩子们的作业量也就随之减下来了。
■万泉小学
11月13日,市教委指派万泉小学金帆民乐团走进国家大剧院,举办了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演出结束后,国家大剧院当场拍板:乐团演出具有高品位,大剧院从此向万泉金帆乐团敞开。
万泉像一坛隐在深巷的老酒,酒香扑鼻。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该更大更高一些。如果它的声望显得与事实不符,可能因为被人教委、学生及学生家长之外的人了解得太少;还可能因为它“万泉”的名儿。确实,很多人把它与另一所小学(也有“万泉”字眼)的名儿混了。据说万泉小学被作为成人高考考点时,很多成考生都会走错地儿。
万泉小学一校两址,77个教学班,班额限定在40人以内。万柳地区北段的本部也被学校称为“北址”,南址在曙光花园小区,很漂亮。北址建国前是一个小私塾,后建设为万泉庄小学,1995年改名为万泉小学。北址校园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主设计师是张鎛先生,这位大师也是人民大会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主设计师,万泉校园是大师最后的杰作。
万泉小学影响力的第一次提升大约在30年前。此前,万泉河是真正意义上的“河”,满是鱼虾,但后来污染严重,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北京市发起了“保卫母亲河、保卫万泉河”的活动,万泉的师生走在了保卫万泉河活动的前列。今天,矗立在人大西门街心公园的那两位红领巾学生雕塑,其原型就是当年万泉小学的两位学生。那时的万泉小学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教师结构工资改革试点,在全国颇有知名度。
万泉的发展离不开老校长陶升平的20年的努力。景小霞校长接过陶校长的帅印后,使学校再度获得了发展。
今天,万泉已成为海淀区素质教育优质校。它是载人航天科普基地校,让孩子从小培养对科学的亲近感。万泉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借力海淀书协,今年有20名学生成为海淀书协首批小会员。明年六一,万泉将推出舞剧《小藏羚羊》,在师生中聚焦环保教育。万泉借力北师大、首师大,致力于学校的内涵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今年厦门就有4位小学副校长来万泉挂职学习,顺义、怀柔40多位中小学校长来万泉交流。
万泉的小学生抽测成绩不错。但学校关注的是比抽测更高的层面——它要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优秀孩子,并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前不久,万泉度过了60年校庆。
■培英小学
小学真有必要远距离择校吗?您身边的小学您了解多少?
海淀区培英小学的知名度不大;更直截了当地说,它没什么名气。但它是一所值得您了解的学校。您了解了它,就会为家门口有这样一所学校而庆幸,不用舟车劳顿远距离择校了。
培英前身是解放军炮兵子弟小学,后划归地方。目前学生中也有相当部分是部队子女。
客观地说,这所学校两年前的教学质量确实弱,在五棵松中心学区常常坐“红椅子”。但这两年来,它的抽测成绩在学区已非常靠前了,是的,非常靠前。现在学校正申办海淀区第三批素质教育优质校,官方人士透露,此事基本敲定。
培英现在的校舍较为一般,尤其是操场太小。但学校已在原校园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校园,不久,培英就会有一座面积大得多、很漂亮的新校园。
其实,培新的价值主要还是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它尊重学校的育人传统,强调德育为首,教学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它致力于老师“善教”学生“乐学”,让质量在“减负”的基础上提升。学校正与北师大合作,请专家为学校的发展把脉、诊断,提高校长的领导力和专业化水平,提炼学校文化的魂。而对于校长张建芬来说,抓教学和管理正是其长项。此前她在海淀一类校海淀区实验小学任教学副校长。这是一个办学认真的人,一个工作上追求完美的人。
培英这两年来的表现让共建单位很满意。
学校现有1400余名学生,每个年级6个班。
■双榆树中心小学:
双榆树中心小学校园不大,校舍一般,学生总量在海淀来说不多,曾樾校长也不是曝光率高的校长……但是,双榆树的发展让人眼前一亮——学校连续四年跨上新台阶,教学监测平均成绩排行全区榜首;在取得教育、教学管理先进校殊荣后,有望跻身素质教育优质学校行列。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艺术节、体育节连连捧杯夺奖;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评优乃至文体活动成绩不错……有人说双榆树中心小学抢占了教育的制高点;有人赞双榆树是海淀教育的后起之秀,也有人将学校比作基础教育的一匹“黑马”。依托思想、精神、文化的力量,这所普通的小学支撑坚挺地走过来,形成思想办学、文化兴校的特色,令同行刮目相看。
在双榆树,我们看不到教育教学行为的惊天动地,体味到的却是教师群体的默默无闻。无论小班教学还是特色活动;无论是打造队伍还是数字化建设;无论情景教学还是人文管理,曾樾校长的治学都可圈可点。双榆树人用敢为人先的教育实践撑起基础教育的一片蓝天,实现着为学校品牌增值的理想。
曾樾校长是曾国藩的嫡孙。这位年已六旬的校长被老师们评价为“60岁的年龄,50岁的气质,40岁的作风,30岁的激情”。确实,曾校长有思想,有激情;为人平和,谦逊。淡泊功名,有正气。
“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或许,只有曾文正公的诗文可以为他的后人画像。
■太平路中学
太平路中学这样类型的学校每个区都有——碰到一位有责任感的、有水平的校长,学校就能一点一点地进步;撞上一个得过且过、迷迷糊糊的校长,学校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被撤并。好在海淀让高新桥做了校长。这位认真的、勤奋的、爱学习的、爱思考的、敢实践的、善借力的女校长上任时间不长,正带领师生推着学校一点一点地前进,步履成熟,稳健。据说太平路中学正探索纯初中校的办学模式。果真如此,学校的明天会更好。
太平路中学的校风值得玩味:“永不服输”。它真的输不起。所以它重视学校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师中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创新教学,抓实课程改革,构建基于学生实际的高效教学模式,创设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契机,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在“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个别化教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随班就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名教师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市、区评比中获奖。在全面实行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中,突出校本课程的特色。如口琴乐团、茶文化、话剧表演、电脑美术等成为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2010年10月刚成立的学生拉拉队在市级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学校注重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校形成了拥有少先队、学生团支部、学生团校、学生党校、国旗队、学生会、小记者团等一整套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学校有口琴乐团、合唱队、小记者团、舞蹈队、话剧社、摄影协会、健美操队。学校高水平地开展多种活动,每年3月学雷锋月、4-5月学习节、6月图书节、9-10月的体育节、10-11月的科技节、11-12月的艺术节
太平路中学现有28个教学班,1000余名师生。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有区校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5人,市级“紫禁杯”班主任5人。(待续)
□老廖:关于教育的一孔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