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作为大部分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反映着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水平:北京,从最初的只有地铁一号线横贯东西到现在全市地铁网的初步形成……不同时期的公车各不相同,在这其中车票的外形也经历了种种变迁,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记忆中的那个泛黄的曾经。
建国之初,我国大陆地区同港澳台一样使用繁体汉字,这一点也体现在当时的票据上,车票亦是如此。由于年代的久远,大部分人应该没有见过这些珍贵的古老的车票。
建国初期的北京公共汽车大面值车票,由于当时的高额通货膨胀率使得当时的纸币大幅度贬值,可以说当时家家都是“万元户”。“攵”等字作为当时的简化字风靡一时,但是不同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体字,其不科学性致使没能最终被人们所大范围使用。
那个时候就是按照乘坐的公里数分段收费的,售票员会用打孔器在你上来的那个车站打孔,上图变为第“13”站上车的乘客的车票凭证。
繁体字的使用在当时尤为普遍,几乎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能写一首很漂亮的字,可以说那是的知识分子人人都是“书法家”。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我们无暇写日记、通书信,电脑的普及更使我们用到纸笔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开始“提笔忘字”,过分的依赖电脑输入法;由于缺乏练习,我们的“方块字”也是越写越难看,甚至难比一些学习中文的外国人。
从当时的车票中不难看出:那时的北京城的概念还局限在比现在的二环还小的范围之内;南至永定门,北达地安门,西通西直门,东临东四。
分段计价的老式北京电车车票,颜色也不一样呢:现在的我们看到的图片分为黑、红、绿、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