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对近代中国的间接影响更大


10月26日,在接受新浪文史的采访中,我谈到基督教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基督徒和基督教对中国近代化有着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者都很大,直接影响针对信徒本人,间接影响针对社会改革,从历史角度讲,后者影响更大一些。

 

辛亥考察18

中国澳门圣保禄大教堂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俗称“大三巴牌坊”

 

新浪文史:请您给我们谈一谈近代西方宗教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人的影响?

裴钰:西方宗教对中国近代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就是宗教对信徒价值观的影响,间接影响就是西方宗教所带来的一些共生现象和伴生现象,举个例子:很多基督徒传播西医和现代医学,但这属于间接影响,不是直接影响。但其直接影响依然较为重大。

孙中山就是一个坚定的基督徒,恪守着基督教的原则,他的一生屡次失败而不气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从事的事业,他个人的理念符合基督教的教义。一般认为,孙中山一生经历了十次起义失败,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和他所领导的革命组织,但他百折不挠,最后辛亥革命成功了。他在当了不足半年中华民国临时总统后毅然的让位,以求共和事业的发展,很多中国的政治领袖很难做到孙中山这样的取舍,这和他的宗教意识还是相关的。除了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外,教义对他的影响也很大。

还有就是张学良,晚年生活在如此复杂和痛苦的政治环境下,还能延年益寿,活到一百多岁,这和他的宗教信仰也是有一定关系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这并不能说是十分大,因为在晚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我们只能说宗教的间接影响很大。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的宗教是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一般中国人接受西方现代化的时候,往往也会接受西方的宗教,这样便于与西方人打交道。当然间接影响还是很大的,一般教会会办医院(如北京的协和医院)、办学校,它们很重要,因为它们是西方现代医疗机构的一个模式,是一个现代模式。在中国出现了传教士建立的医院、学校后,才代表中国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福利现代化,它起到了开端的作用,是一个起点。

现代文明的种子往往是和传教士一起的,包括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也是和教堂分不开的,但在当时的比重并不大,现在看来确实起到了发端的作用。包括后来很多的中国政治领袖,他们的早期教育都是在现代化学校,比如周恩来是在南开学校,毛泽东所在的也是一个西式的学校。这是以教会学校为起点逐步扩散的。比如中国在民国以前讲一夫多妾的制度,民国以后就讲一夫一妻,这也是西方宗教的间接影响。

中国在1912年采用公历,实质上也是一个西方宗教的产物,它是以耶稣诞辰为纪年的。当时大家选取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所有人都主张采用中国的黄帝纪年,但孙中山说如果不采用公元纪年,他就不担任临时大总统,不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孙中山的就职典礼是在晚上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照片流传下来的原因。当时的争吵很激烈,关于纪年的争论可以说是民国建立前最后的一场争论,到最好大家都服从了孙中山,但天已经晚了,所以典礼在晚上举行。

 

新浪文史:请您给我们大致勾勒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态度的演变过程?

裴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国人在近代因为鸦片战争及西方入侵,在1840年前,对西方宗教抱着一种放任的态度,因为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知识分子也没有采取鼓励提倡的态度,是一种放任的态度,信徒也不是很多。1840年以后,因为国仇家恨,西方入侵,大家对西方的宗教抱有本能的抵触和反感,尤其是知识界(主流知识分子)。魏源当时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你要打倒你,这个时候把西方宗教和坚船利炮视为一体,事实上也是如此。西方的侵略到什么地方,宗教就传播到什么地方,确实是靠战争和侵略来推进的,这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反感。但在一些中小知识分子中,又把西方宗教和现代化混为一谈,比如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他是把基督教进行中国化的改造,对此孙中山也是认可的。这个时候小知识分子也认可西方宗教和现代化是相结合的。

洋务运动到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一个细腻的变化,这个时期,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此时主流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西方现代化和宗教的关系,采取逐渐宽容的态度。真正大规模影响是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对西方宗教的认识,精英知识分子和中下层知识分子真正认识到西方宗教和现代化的关系。大家都认为义和团是一个反西方反宗教的斗争,但我个人更认为它是一个政治斗争,是一次运动,并不能代表中国人全部的信仰状态,其实关键矛盾还是在民生矛盾。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知识分子包括孙中山也并不赞同义和团运动。我个人更赞同民间对西方宗教所采用的还是一个实用主义的态度,就如同拜佛烧香一样,基督教如果能看病也有慈善,老百姓也会信它。

再出现变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来后,主流知识分子认为宗教并不是哲学,还需要哲学和政治学说来改变中国,于是知识分子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西方思想,把宗教和现代化又分离出来,这是最新的变化。

 

新浪文史:在您的身边或者您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文化交流例子?

裴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圣诞节的时候,中国大都市的学生很愿意上街狂欢,去教堂参观,这就是典型的民间行为,圣诞节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民间节日了,近十年来影响是越来越大,而且对地区服务业的增长、促进消费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比如圣诞节的大促销,幅度和春节应该是类似的,每个人都会经历过。

新浪文史:感谢您为我们回答了这么多问题,谢谢您!

 

 

访谈地址:http://book.sina.com.cn/news/books/2010-10-26/17372791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