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游子的故乡【原载《读者》2010年第21期】


母亲是游子的故乡

作者:洪烛

    这么些年来,在我心目中炊烟般袅袅升起的乡愁,最浓郁最无法割舍的一缕是属于母亲的。从18岁开始,我就多了一重古典气息浓郁的身份:游子。于是,我的爱常常只能从剪票口开始,到另一个剪票口结束——我常常只能借助一枚创伤的车票来维系与母亲的联系。母亲是游子精神上的故乡。而故乡对于我,相当于被放大了的母亲的概念。翻开地图,看到长江中下游那座叫南京的城市,从内心的最深处感到温暖:我的母亲今天仍然生活在那里,在遥远的一扇窗口里做饭、晾洗衣物并且思念着她的儿子。这种时空无法阻隔的心灵感应,该算是一生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吧?

 

    我18岁那年,母亲骄傲地用她的私房钱买了一张船票,在细雨蒙蒙的码头上送我去武汉读大学,仅仅4年以后,又是母亲亲自去排队买了火车票,交到我手里——我就这样展开了迁徙到北京的个人生涯。母亲当时预料不到,她对世界的这两次慷慨,构成她终生恐怕都将追悔的过错:我从此便被她无意识地移交给世界,而不再属于她。她已经付出还将继续付出漫无涯际的失眠、泪水、挂念,来承担世界对一个平凡的母亲的掠夺。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几年了,愈行愈远,留给母亲的,永远只是背影。一次次的背影。

 

    我和母亲生活在两座城市里,坐火车需要一昼夜的路程。这就是一个母亲与她孩子的距离。我如果在北方的旷野上呐喊一声,恐怕要经过一昼夜才能传到母亲的耳边。唉,思念母亲的时候,真想能以光速回到她眼前——当然,这肯定也是母亲的愿望,甚至堪称我苍老的母亲对生活最奢侈的要求。我太了解她了。每年回家探亲,总发现母亲老了许多:前年是皱纹多了,去年是头发白了,今年是牙齿掉了……顿时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恍惚感。触目惊心。我简直不敢如此想像下去。于是转而安慰自己:母亲健在就是一种幸福。虽然天各一方,她的心跳无时无刻不在震撼我的耳膜。就像冬天的鸟怀念远处的树巢——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我流浪生涯中最隐晦最柔韧的寄托。母亲无论居住在哪里,哪里都是我的故乡。游子的心室供奉着一枚隐形的磁针。

 

     这些年我一直出门在外,大部分时间只能靠书信与家中保持联系。仿佛成为惯例了,收到的家书一般都是父亲执笔,而由母亲在信末附上几句话。母亲的字体一生未有大的变化,横平竖直,纤巧紧凑,一笔一划都保留着女中学生的风味。这恐怕也是母亲总让父亲写正文,自己仅附注几笔的原因。母亲觉得自己的字拿不出手。加上父亲日常拟惯了公文,遣词造句自如,讲述事理也极周全,因而似乎更有发言权。然而我知道,家中频繁来信,大多缘自母亲耐不住自己的思念,而催促父亲“又该给孩子写信了”,父亲不过是代言人而已。每逢拆阅家书,我心理上总偏爱地视作“母亲又来信了”,虽然母亲的信总是很短很短。

 

    母亲的爱是细致而不无担忧的,总是敏感于我写信间隔太长,“是否生病或发生什么事了?”她每每不厌其烦的探询实则载荷着太深的挂念。我没想像过母亲接到孩子去信的心情,但母亲自己说她常常是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眼泪流了出来。作为男孩子,大大咧咧惯了,有时把写家信当作应付差事,潦草完成,有时事务一多就疏忘了这茬,白惹母亲担心了无数次。

 

    偶逢父亲出差,执笔家书的任务就完全由母亲完成。然而母亲的信仍然很短很短,翻来复去说不腻的仍然是那么几句。惟一异乎寻常的是,母亲悄悄地问我是否找女朋友了,然后勾勒一遍她理想中儿媳妇的模式,不外乎温柔呀贤慧呀能干呀之类。对于母亲的操心,我微笑之余常常无言以对。

 

    有一次平淡地拆开信,一张小画卡掉出来。我才想起今天是我的生日。也许所有母亲确实比儿女更深刻地记得那一天,它是儿女生命的起点,更是母爱随之诞生的日子。母亲啊母亲,从此开始了她的养育、守望、担忧、欣慰以及对离别的畏惧。这是一段多么漫长、艰辛而又多么伟大的历程啊!

 

    每年回南京休假,日程排得满满的,早出晚归,忙于探亲访友、参加各种聚会,有时深夜喝得半醉悄悄溜进家门,发现母亲房间的灯还亮着,她仰躺在床头,用耳机听磁带,眼睛却望着天花板发呆。我仿佛洞察了母亲寂寞的日常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包括我不在身边的那无数个夜晚,她是怎样以思念来填补那可怕的空白。这时我才懊悔虽然回到家中,陪伴母亲的时候仍很少。对于成熟了的儿女来说,母亲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衰老了的母亲来说,儿子却接近于她生活的全部。

 

    母亲越老,精神上就越脆弱。以前离别,无论刮风下雨,她坚持要送我到火车站,我一次次地目睹过她站在月台上挥手的身影从缓缓移动的车窗里消失——就像不断重演的神圣仪式。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她改为在家中的阳台上目送我。她说每次离别对于她都是不小的打击,每次我走后她都要流好半天的泪,这几年越来越觉得有点承受不了,要过好几天才能恢复过来。我提着行李箱走到拐弯的丁字路口,下意识地回头,发现母亲瘦弱的身影凄楚地依在二楼阳台上(像被世界遗弃了一样孤独),我知道自己又留给她一年的痛苦。那一瞬间我真想抛掉箱子飞跑回去再拥抱她一次,或索性永不离开。可我只能故作超脱地向她招一招手。然后就不可阻止地从她视野里消失了。在异乡想起母亲,头脑中总浮现出这同一幅画面,仿佛她自始至终都伫立在故乡的阳台上,一分钟都不曾离开。同样,母亲思念我时,也会反复咀嚼我的背影,我高耸起衣领逆风而行的背影留给她的是苦涩的滋味吧?

 

    一次次迎面走来,又一次次转身离云去——这就是母亲眼中的我。是谁在折磨这个平凡、善良而无辜的女人——是我还是命运?阳台上的母亲,你别再流泪了。千里之外的母亲,你别再衰老了。请你一定站在原地,别动,等我回来。

 

 

《读者》2010年第21

 

文章名

 

作者

 

荐稿人

 

文章出处

只要有梦想   

张世普

江水碧

摘自《太原日报》

天蓝色的背包  

邓祚礼编译

飞闲云

摘自《羊城晚报》

人生小品   

吴冠中

周庆春

摘自《做人与处世》

   

芥川龙之介

紫云英

摘自《豆丁网》

告别

郁乃

飞花似梦

摘自《美国侨报》

我不孤独

李清安编译

聂勇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

关于大海的真理

马高明 树才

王龙

摘自《希腊诗选》

布莱尔

黎晓

摘自《现代家庭》

处世之道   

倪匡

科荷

摘自《处世之道》

初恋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乔小乔

摘自《译言网》

言论

余娟、飞花似梦、鱼多多、从容、汪杰、曹绍明、刘文文、余长生、执著。

幽默

旭日升、鱼多多、张金山、余娟、睿雪、飞花似梦、付敏。

   

丰子恺

李彦群

摘自《丰子恺文集》

母亲是游子的故乡   

洪烛

 

原创稿

于凤至,此生只为一个人   

贾孟影

王成兴

摘自《八小时以外》

诗怪林庚白   

裴毅然

闻喜嫣

摘自《各界》

最深奥的学问  

清风慕竹

归雁生

摘自《作者博客》

逃课与读书   

蒙木

林碧鹰

摘自《寻找北大》

这个时代还需要神话吗   

迟子建

紫云英

摘自《文苑》

坐的特权   

梁发芾

林碧鹰

摘自《作者博客》

笑的三个层次   

郑衍文编译

蓝昌科

摘自《郑衍文译站》

收入差距是如何拉大的   

汪伟

曹彬

摘自《新民周刊》

买进口奶粉的农民工   

曾颖

陈兵

摘自《作者博客》

为孩子们写一部童话   

六月雪

郑莉

摘自《成功之路》

一个微笑的力量   

杜启龙

张欣然

摘自《家庭》

取水的默契   

郑时文

科荷

摘自《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

马拉利的账单   

胡国玮

生如夏花

摘自《作者博客》

优雅三章   

周凯莉

晓敏

摘自《中国青年报》

抛糖丸的女孩   

李浅予

暖冰

摘自《作者博客》

一个人的战争   

章明

周德明

摘自《心灵世界》

最后一次讲述   

莫小米

双赢王

摘自《今晚报》

婚姻魔鬼辞典   

朱德庸

默白

摘自《婚姻是一场华丽冒险》

中美精英的时尚   

薛涌

水中荷

摘自《南都周刊》

每个父亲都是一把钥匙   

徐百柯

一蓑烟雨晴

摘自《青年博览》

鸡蛋引发的青春狂想   

丰杰

王大壮

摘自《知音女孩》

给灵魂一片土壤   

查一路

吴海滨

摘自《意林·原创版》

幸福的失意者   

朱晖

旭日升

摘自《妇女》

日本人的生财之道   

言守义

朱权利

摘自《科学之友》

NBA总裁的特别捐助   

王伟

廖新生

摘自《山海经》

州长向孩子道歉  

感动

桓学然

摘自《作者博客》

让人哭笑不得的美国法律   

谢建编译

刘斌

摘自《英语沙龙》

新闻人必须做的事   

章鲁生

张新鑫

摘自《青年参考》

我为什么要捐掉99%的财富

沃伦·巴菲特

晶晶亮

摘自《中国企业家》

新西兰部长的麻烦   

陈虹

吴海虹

摘自《演讲与口才》

拯救世界的午餐肉   

欧叶 任奇

从渊

摘自《新华网》

一个承诺引起的战争   

张尧娉

暖冰

摘自《世界文化》

李鸿章代左宗棠行贿   

佚名

吴长峰

摘自《百家讲坛》

科学源于对世界的童真   

周华诚

付敏

摘自《杭州日报》

文明的坐标在哪里   

马未都

余娟

摘自《茶当酒集》

人之罪   

李冬梅编译

水中荷

摘自《作者博客》

鹦鹉鱼的睡衣   

沈岳明

晓娟

摘自《作者博客》

国王的智慧   

云弓编译

吴天明

摘自《知识窗》

爱需自由与空间   

王珊珊编译

柳笑生

摘自《英语广场·美文》

骨头无贵贱   

陈荣生编译

紫云英

摘自《作者博客》

人才   

殷贤华

赵承敏

摘自《幽默与笑话》

为什么不去过悠闲的生活呢  

林语堂

常宝军

摘自《生活的艺术》

寻觅真相   

石琳

周康

摘自《观察与思考》

拾荒者简·艾丽斯   

从玉华

乔真

摘自《中国青年报》

老秀才抗拆迁   

冯磊

赵志海

摘自《周末》

歌曲:明天过后

葛佳惠 梁伟丰

yxhss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