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牛根生”看当下商者的悲哀
文/王真 刘孝全
“不论在任何企业,不管你是何种文化,只要对我以后的发展有益,不管是一年还是两年,我都会遵循你的条条框框,但是一旦感觉就那样了,那好就是我跳槽的时候了。
本来企业对我来说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我为你创造价值,你给我工钱。我学习你的东西。一旦时机成熟,我就模仿。
我就单干,要抛开所谓的工资,以及福利和待遇,赚我自己的钱。
但是。永远记得工厂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你榨取了我的血汗,就要有所回报。
上面这段话是在我的一个Q群里面,讨论文化的作用时,其中一个从企业辞职出来自己单干的人的发言,因为他很崇拜牛根生,我们暂且称他为“小牛根生”吧。在看到“小牛根生”的这番话后,我沉默了,不知道是该痛心还是该怜悯?
从这个地球上有人类起,至今为止已一万多年,人类都没有脱离一个规律,那就是必须通过劳动去获取生存的必要条件。古人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劳动形式恐怕不止有三百六十行。科技提高了我们的速度,也冻结了我们的智慧,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面前绝大部分的人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思考,去真正的认识我们的世界——人存在于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因此人具体群体属性,离开不了群体内的社交网络、社会组织等。一个人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所得没有错,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离开了群体个人什么都不是。
一个人的成功标准不管如何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曹操也好刘备也好,张瑞敏也好马云也好,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不可能仅靠个人的力量从小拼到大,当然这中间有个人的因素,但那也是个人的智慧的力量,但这不是成功的全部。
从个人的理想和目标来讲,“小牛根生”把他的目标和理想定为“有钱”,但是他忽略了钱的本质。他只看到了那些成功人士个人的成功的节点和结果,而没有看到起点和过程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而导致他的目光窄到只能看见自己,看见自己那一丁点可怜的需求,窄到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看不到自己以外的力量的存在,看不到钱、成功是如何获得的。这种从起点就恒之的心态和思维,注定了他在这条路上,不论走多远,最终都是个失败者。类似这样的失败者已经无数,翻开今天的商业画册,牛根生、黄光裕、康日新……
退回一万步,回到个体生存和生活的角度看,我想小张们一定生活的很累,在一个全是钱的世界里生活,眼睛里看的、脑子里想的、嘴里说的、手里做的全是跟钱有直接关系的,没钱的时候追钱,有钱的时候被钱追。天下的老板共同的一件事,就是购置了豪宅让保姆免费住,而且还要发工资,自己继续奔走在办公室、机场的道路上,啃着半冷不热的汉堡。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自己已经被自己的金钱或者别人的金钱,或者金钱的趋势套牢,那种健康、快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永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永不再来了……
被自己奴役,尤其是被自己的冰冷所奴役,是企业文化的悲哀,更是大大小小、成功前后“小牛根生”们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