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诗剧场”的首创者
2010年11月,在深圳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一种名为“诗剧场”的展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诗歌展现的新范式:诗歌与戏剧的跨界结合;朗诵与表演的形式互动;抒情与叙事的自由切换。在这个为诗歌提供的舞台,“诗剧场”还具有另一种特殊功能:诗人与观众的现场接触。诗人和观众一起分享一场艺术和精神的盛宴,而这场盛宴唯一的主角是诗歌。
对于沉寂已久的中国诗歌界来说,“诗剧场”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大事件”。
让30位诗人的诗歌走上舞台与戏剧联姻,让30位诗人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们的授奖和祝福,使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圳,更加充满青春活力。这是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市文联、戏剧家协会组织的一场首届“中国诗剧场——我听见深圳在歌唱”别开生面的演出。
给诗歌一个舞台
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是这次“诗剧场”活动的始作俑者,作为一位诗人,一位戏剧家,她一直在试想着将这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一场艺术形式的革命。
“诗剧场”就是以诗歌、戏剧及当代艺术的多维表达方式,开拓一种新的诗歌艺术空间。从全国艺术界来看,这还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新的突破和创新。全剧以30位深圳诗人的30首代表作品为“主心骨”,每首诗都会延伸出一些片段式的情节,进而连接成整场演出。“诗剧场”中既有特别设置的故事情节和台词,也有直接对诗人作品的朗诵,诗人本身并不上台表演。等于是从诗歌出发,走向戏剧。它是诗歌和戏剧的一次嫁接,是一次跨界的实验行为。从容说,演出中选择的每一首诗都是独立的,因此全剧并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在诗与诗之间又可以找到一种内在的联系。
如何在舞台上展现诗歌?在“诗剧场”之前,我们熟悉的是千篇一律的朗诵会形式。唯其如此,“诗剧场”就更是一次难得的成功实验。这是对传统诗歌朗诵会形式的一种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诗剧场”具有真正的原创性,而这种原创形式有望成为一种可资效仿的新范式。
“白云是我们的鞋子/脚是我的家/星星是我女儿们/种在蓝天上的蒲公英/还是她们悄悄点燃的小烛花……”这是深圳诗人苇白的名诗《游子》。“诗剧场”的这首诗将观众带入了纯诗的意境。一位男青年朗诵完这首诗后,舞台上的众演员以另一种方式轮诵另一位深圳诗人的诗篇《深圳,你是冒险家的乐园吗?》。女演员们缓缓退场,男演员们慢慢转化成狮子。独诵男演员在驯服狮子的同时朗诵另一首诗《生命的冲动》:爬吧/爬/以你求生的欲望/爬/以你坚韧的生命/爬/只要在死亡中/有一缕/春天的信息/你便沿着这缕信息爬……”
此时此刻,,朗诵者也是表演者,这表演并不是对诗句的简单图解,这表演本身就是诗歌的呈现。
“对于我们来说是奇思妙想,对于观众来说是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有理由期望它有真正的生命力。”对于“诗剧场”的前景,从容的确有理由抱以乐观的期待。
名人之后
从容出身于书香世家,她的父亲从连文是我国第一代译制片导演,曾经为印度名片《流浪者》中的拉兹配过音,并执导过《法庭内外》、《小巷名流》等电影,是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母亲陆小雅在上世纪80年代执导过经典电影《红衣少女》,是“中国四大女电影导演”之一,这些家庭背景都是从容走上文学与艺术之路的源泉。
从容17岁那年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4年后,从容进入了上海青年话剧团工作。当年,她创作的第一部话剧作品《爱的构思》由上海青话组织公演,著名表演艺术家娄继成、李媛媛等担纲主演,轰动了整个上海剧坛。当人们提起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话剧,依然记得这部《爱的构思》,它被称为上世纪80年代先锋话剧的代表性作品。
这名利来得太早太快。从容不是一个好虚荣的女孩子,更不是缺少远大理想的小女子,她深深地意识到上海是她的福地,但不是她磨砺自己的地方。而此时,深圳特区的名字镶嵌进她的心底,“我要去深圳开疆拓土,干一番大事业。”
她得到母亲的支持,离开了上海,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
从80年代的先锋话剧代表作《爱的构思》到《从容时光》文集的出版,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百花奖”、中国戏剧贡献奖到无场次话剧《贺方军》,从电影文学剧本《村长日记》到大型音乐组诗《在共和国的窗口》,从“梦想剧场”到今天的“诗剧场”……青年剧作家、诗人同时也是深圳市剧协主席的从容,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创作出了不少在全国很有影响的诗歌、戏剧作品。随着这些作品的上演并在全国屡获表彰,从容——这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这次“诗剧场”的演出结束后,有的人并不喜欢,从容仍然很从容:“这是一种创新,不理解很正常。这需要过程,创新的过程既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我相信‘诗剧场’会带给人快乐。”
的确,“诗剧场”的演出赢得了众多人士的交口称誉。“我并不是想去争什么名利,搞诗歌、戏剧赚不了什么钱。但是诗歌和戏剧是我的至爱,因为它我才活得精彩。”这就是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