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离休在家的耄耋老者成为网络热议的对象,被网友称为“最可爱的官员”。这位老者就是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已经89岁高龄的杨维骏。据媒体报道,日前他做了件轰动的事——为帮助一群失地农民从苦难处境中解脱出来,杨维骏用政府为他专配的公车,带着12名失地农民到云南省政协反映问题。
让这位颐养天年、老有所乐的老者看不下去并拔刀相助的原因在于:“没有我带路,农民肯定进不了大门。”,“政府给我配的车,那是人民给我的待遇,我会用来做更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听此言,观此行,令人五味杂陈。一方面显示出一名党和国家的老干部心系民生,关心民众疾苦,看到群众有难事就迎难而上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显示出目前民意诉求途径的狭窄和效果的羸弱。农民自身维权道路上没有杨维骏这样的高官协助,则会遭遇“失地农民的上访,总是遭遇踢皮球,如果他们自己去政协,连大门也进不去”的尴尬,何谈诉求问题的解决?
杨维骏虽然离休在家,但由于官员身份未变,出面主持公道,反映民情民意,本属正常分内之事。网友即百姓,网言即民声,杨维骏被冠之为“最可爱官员”,为民请愿之举受到大批网友的追捧,足可以彰显加强从事公共服务官员亲民善政、善待民意的必要。可是,杨维骏之举却引来云南政协某处长对杨的强烈责怪和不知来自何方的“管闲事会被灭口”威胁。杨维骏对民众的关心,本是一名干部应当自然流露的情感,其所做的也是现行公务体制历来主张和倡导的应有之义,如今却被网友冠以“最可爱”,足见在现行体制中真诚为民资源的稀缺,某处长的麻木、无情、迟钝成为越来越多在职官员的表现。
另一方面,杨维骏之举也折射出当前农民维权之苦。社会转型期难免不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尚没有能力承担法律成本的弱势民众,将信访当作表达愿望和反映诉求最直接的成本。我们看到,这件事情中,杨维骏凭借身处位置和个人影响,有关部门立即做出回应,表示要积极解决农民失地问题。试想,若没有杨维骏出面,这些村民进得了戒备森严的省政协大门吗?有关部门会积极回应吗?这也说明当地的信访机制中显然存有漠视民意和不作为的表现,没有表现出推动问题解决的积极性,甚至推来推去的阻碍民意传输。可以说,当前信访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路径不通畅,解决问题效率低下已经成为通病,成为派生出的社会矛盾。网络上反映民生民意的贴文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某种程度上也考量出信访工作优劣。
这次失地农民遇到了对人民充满感情的杨维骏,获得了问题的解决。但这终究是个个案,我们不能将问题的解决置放到个别官员的自觉情感上,奢望有更多的杨维骏出现,各级政府和部门更应当反思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拓宽民众的权利救济渠道,更多的在职干部也要积极为百姓“撑腰”,真诚倾听民声与民情,积极主动的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让网友追捧的“可爱”成为官场常态。